《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探究的方式及实效性研究》“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探究的方式及实效性研究”是2007年被宁波市教研室立项的研究课题。一年多来,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关心指导、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验和一些理论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1.源于新时期教学的挑战从2006年9月开始,浙江省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为顺应形势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也应不断深入进行。旧的教材体系不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改版后的中学阶段的教科书,以一个个专题的形式出现,在此专题之下又分为古今中外几个模块,这几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了能使学生连贯有效的掌握新教材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我们提出了“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探究的方式及实效性研究”这一课题。可以说这一课题的提出既把握了教材的实质,又对历史教学制定了更高的标准,顺应了新时期教学的要求。2.源于教师角色、地位转变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整合,教学是师生运用教材、环境等载体而进行的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而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就要求教师能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探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师生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模式转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3、源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需要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求学生能转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真是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新方式的尝试或探索。4、源于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的需要新教材采用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及表格等历史资料,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历史的情景,促使他们通过互动探究从材料中获取、处理和使用相关的信息,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并从中得出相应的认识,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总的来说,通过实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提高学习的质量,实现多维目标的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有: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历史素质教育课堂化的研究,构建出一种新的能更好的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争取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2.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促进教师的备课由传统的备课向现代的教学策划转变,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由传统的讲授向教学互动转变,真正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教人学习,具有创新活力的高素质的教师,只有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更好的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还将促进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动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充分的互动探究,与人合作中提高质疑问难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实现多维目标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