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了解安塞腰鼓。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腰鼓表演的技艺,品味文章的语言。3.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知道的几种?生:画画、雕塑、武术……师:我们身边的能列举几个吗?生:闹元宵、踩高跷、舞狮、秧歌……师:对,其实,还有一种威风锣鼓表演,气势宏大、场面壮观。今天我们学一篇同样为鼓的表演——“安塞腰鼓”的文章,看看安塞人能舞出点什么?二、理解题目。教师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三、整体把握课文。1.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把生词分为四类:注音、解释、书写、累积。启发学生体会这样分类的目的。指出整理、累积词语的方法,什么样的词语需要整理和累积(不认识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如何累积(分类、书写记忆、运用记忆)?2.文章写了什么?要求: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开始部分,写一群后生神情沉稳而安静地站着;紧接着写他们开始捶、发狠、忘情、没命地捶;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写到了文章的什么段落?文章最后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由此可见,文章写了一次黄土高原人表演安塞腰鼓的文艺活动。由此,你认为整篇文章的层次可以如何划分?归纳一下各部分的大意。(教师预设:第一,表演前;第二,表演中;第三,表演后。)(2)在文章中间的部分,同学们是否发现有一些句子反复出现,在整体理解课文方面能给你什么提示?根据这些提示,试着把这一部分划分一下小的文章层次,总结一下层意。(教师预设:第一,写安塞腰鼓的舞姿以及给人的联想。第二,写安塞腰鼓巨大的声响给人的感受。第三,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第四,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对你欣赏舞蹈艺术有什么启示吗?由此初步思考,作者写安塞腰鼓,要表现什么?从哪些语句、段落可以看得出来?试着读一下。四、重点研读。师:你认为文章哪一句话、哪一段、哪几段写得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说一说理由,读一读,体会一下;或者有什么疑问、需要讨论的问题,咱们一起讨论一下。1.文章写表演前的情况,有什么好处?师提示:没有一个静止的开始,后面的忘情的动,好像就没有参照系一样。这里的“静”,是为后面的“动”蓄势。分析:人物——茂腾腾的后生;背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性格——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2.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先用排比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然后用比喻写后生的舞姿像强震击起的石头;然后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写鼓点像骤雨;流苏像旋风;脚步像乱蛙;瞳仁像火花;风姿像斗虎。这样写的好处: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很好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怎么理解?写出了陕北高原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放、开放。表现: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要“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种信心和勇气。4.如何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以及声势的不同凡响。第一句写响声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声;第二句写响声撞击在心里,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第三句写响声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5.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给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6.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觉,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人会感觉特别的寂静。这里是用静来反衬刚才的闹。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鸡啼是天亮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