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教学目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难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当前(2010年)我国正在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你知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何时开始的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三大改造,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推进新课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过渡时期的含义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来解释。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导学生阅读后,提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又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和“三改”分别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3.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巩固新政权之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上来。但是旧中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我们手中资金有限,但各个经济部门都需要发展,工业基础建设需要资金,农业的发展要求我们重点投入。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当时经济建设的策划者,你们会怎么办?有限的资金决定了我们只能进行重点的投入,那么最迫切发展的是哪一产业部门呢?请大家看经济图表。中国(1952年)印度(1950年)美国(1950年)钢产量(人均)2.37千克4千克538.3千克发电量(人均)2.76千瓦时10.9千瓦时2949千瓦时学生观察回答。引用毛泽东的话,指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请学生看书,具体了解“一五”计划的内容。“一五”计划实施的效果如何呢?请大家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学生回答图中所示的成就和效果。过渡: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二、“三大改造”高速进行1.土地改革完成后,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当时的农村看看。教师创设情境:我们来到某个村子。村里的农民在土改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但因为原来生产基础差,某某家有地没牛,某某家有牛没青壮年劳动力,某某家有地但一件农具都没有,某某家分得的地地势较高,使农田无法得到灌溉,而且村子没有水利灌溉设施。单家独户的小生产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更难以抵挡重大的自然灾害,种种原因导致了这个村虽然人人有地,但是生产效率低下。现在你们开个会,看看如何发展这个村的农业生产。学生讨论回答。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单讲解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农业合作社的组织作用发挥出来后,生产力提高得很快,很多农民纷纷要求入社,甚至说:“不让入社,挤也要挤进去。”3.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开展,手工业也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1956年,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和手工业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那资本主义工商业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走向集体化道路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所查找的资料讲述一些老字号店铺当时是如何实现公私合营的。学生上台发言,教师点评。4.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由原来的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等史实。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的绝大多数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新中国的美好前景正在拉开帷幕!板书设计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教学指导】1.图示分析法2.情景再现法。充分利用图片来思考问题,假如你是《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图中的农民,说说你报名加入农业合作社的理由,以此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如果你是《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