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2、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理解其变化的原因。知道什么是恩格尔系数。3、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叙说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主要变化,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过对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他们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奉献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教学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教学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的关系的把握课前准备:查资料、查练习题教学方法:纵向联系法、讲述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教具设计:电脑、图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让学生谈自己家庭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和其他同学家庭生活的变化相比,有哪些共同的原因?由此导入新课。二、导标:(1)出示教学目标(2)出自自学提示题(师生共同完成任务,以提问和举手回答问题的形式解决自学指导。)[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前后有怎样的巨大变化?(197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4元,有2.5亿农村贫困人口尚未越过温饱线.。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7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622元,我国农村中的分困人口己不到300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以下,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2、城乡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怎样变化?(①穿着由单调的”灰蓝黑”转向讲究服装的颜色、花色、款式,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求新、求美、求舒适己成时尚②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新鲜蔬菜、应时水果③农村居民搬出了窑洞、草房,住上了砖瓦房④汽车、火车、轮船己成为城乡人民普遍使用的便捷的交通工具⑤“百元级——千元级——万元级”以上的消费)3、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原因是什么?什么是恩格尔系数?(①说明人们生水平提高了②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己达到小康水平)(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改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逐渐减小——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1、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倡导的活动有哪些?(①“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②”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③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家庭的活动④引导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开展了向优秀英雄人物学习的活动)2、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分别是什么?(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蒋筑英,活着的雷锋——徐虎,李向群)(文明城市:唐山、大连、张家港)(江苏华西村)三、测标(分层练习)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D)A、大米为主要食品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2、在生活逐渐富裕的情况下,你认为应当倡导怎样的生活方式?答: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四、课堂小结:1、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A、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前后进行对比B、城乡居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C、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2、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主要讲了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当中倡导的一些活动,优秀人物,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内容。五、补标(作业)1、我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的是在(D)A、新中国成立后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20世纪末2、成为文时村镇典型的是(A)A、江苏华西村B、河北唐山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