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学情分析:学生思想渐趋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识水平,一方面又感觉历史是副科,从心理上不是很重视,所以教者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又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线索。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二)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辛亥革命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自读、探究、点拨、练习板书设计:第8课辛亥革命准备:中国同盟会爆发:武昌起义结果:中华民国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诗歌导入: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课件显示诗歌内容)百年前的中国,帝国主义耀武扬威地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蛮横的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而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败软弱的满清政府。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界。正是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他”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这节课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辛亥革命,重温辛亥精神。(课件出示对孙中山的介绍)讲授新课:[提到孙中山,我想到......]孙中山被称为革命的先行者,同学们对孙中山有哪些了解呢?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出示孙中山生平介绍。(课件显示孙中山生平介绍)[读书知史]阅读教材第一目,了解孙中山早期进行了哪些革命活动?[考考你]——1905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表格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在孙中山的倡议和领导下,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后来,孙中山联合这些革命团体的成员,建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革命政党——中国生读诗歌阅读课前提示学生根据课下查找资料,介绍孙中山学生自读教材学生发言,填表格学生阅读教材,思通过活动增长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明确本课学习要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正确读书的方法和习惯巩固基础感受历史场景(激疑)历史故事与知识探究历史成因(启思)分析历史现象提炼历史认识(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