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一、教学目标1.学会看世界气候分布图,并能运用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2.学会阅读气候直方图,能根据这些资料归纳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阐述了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对应的景观差异。其知识结构如下:本节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主要是“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历来是初中阶段地理课中比较难又比较多的内容,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特征、分布及景观特点等集中在一起,不仅在知识量上学生难以一下掌握,而且还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比较、辨别能力,因而给教学带来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长期困扰初中地理教学的难题,又不回避这一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对此做了大胆的处理。对于本条“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第一,对气候类型的分类不必太细,可作适当概括和综合,只要能反映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可。第二,对于气候类型名称中涉及的概念,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的气候类型亚热带的气候类型温带的气候类型寒带气候与高山高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季风、海洋性、大陆性等,不必解释。第三,对于每种气候,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其分布地区即可。本条“标准”虽然对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未作要求,但是在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中,对这一知识点的处理更易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上一条“标准”中,要求学生会阅读气候直方图,在后面具体区域的学习中,可通过安排学生读某种气候的直方图,让学生自己从读图中归纳出气候类型的特征。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征的能力。由于没有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对于本条“标准”中的“分布”,不能理解为诸如东南亚、西欧这样的地区,而应理解为纬度位置范围(热带地区、温带地区、寒带地区)和海陆位置范围(大陆东岸、西岸、内部)等。基于对“标准”的上述理解,教材在各种气候类型的表述上作出了创新处理,与传统教材相比,最突出的三点区别在于:一是本节教材将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集中在一起学习,对于学生系统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的分布规律、比较同一温度带内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差异非常有利,更相当于给教师和学生一个查阅气候类型的“索引”;二是使用了大量的小比例尺分布图,以求帮助学生建立每一种气候类型在全世界分布的相对位置的形象观念。三是本节教材使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所选取的主要气候类型,几乎又都有相对应的景观图,以做到使学生能够把形象认识和概念的理解结合起来。特别是对气候分布图作出了大胆的处理,即分解与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介绍不种热量带气候类型时,以各种分类气候图的形式呈现,目的是便于学生清晰明了地识别气候类型,达到最佳的“识图”效应,但教材最后又以完整的气候分布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目的是由分到合,整体上把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教材在知识内容的处理上,主要突出了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相对应的景观图和气候的直方图,旨在让学生认识世界气候分布的差异性以及在不同气候特征下形成的自然景观的差异。同时,在引导学生提升读图、析图能力的基础上,从另个一个侧面感悟到气候在自然环境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本节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内容还有“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活动对气候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以人地关系思想为指导,学习气候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认识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一般可理解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有利或不利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其一是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引起的人类活动差异;其二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人们的生产、生活差异。教材在内容编排时,考虑到这一“标准”的“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已在上一节教材的最后部分有很好的体现,而另点要求“气候对人类活动的有利或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