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课题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1、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2、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3、文学常识。沈括及《梦溪笔谈》课时计划3课时教学重点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古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二、检查预习情况1.填空。《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是我国北宋的政治家、科学家。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2.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1)其喙(huì)有钳(2)岁以大穰(ráng)(3)梵(fàn)天寺木塔(4)贻(yí)以金钗(5)六幕相联如胠箧(qū)(qiè)(6)人履(lǚ)其板3.解释下列红色的词。(1)千万蔽地蔽:遮盖(2)岁以大穰岁:年成(3)患其塔动患:担心(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故:所以(5)贻以金钗贻:赠给(6)人履其板履:走,踩踏三、学生合作学习,解释词语,翻译课文。四、分组讨论两则短文介绍了那些内容?1《以虫治虫》①子方虫危害秋田②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③“傍不肯‘消灭虫害听老师导课,进入新课的学习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师生、生生合作探究2《焚天寺木塔》①钱帅患塔动②向喻皓求教③皓加以指点④如其言,塔遂定五、阅读《焚天寺木塔》,回答问题①匠师向钱师提供的方法有没有奏效?从那些话句可以看出来?没有。“而动如初”②喻皓建议采用何种方法?用原文作答“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③“密使其妻”中的“密”字反映出匠师怎样的心态?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④“皓笑曰”中的“笑”字透露出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六、达标反馈1选择加点词的正确解释①方为秋田之害A正B才()②悉为两段.A熟悉B全,都()③岁以大穰.A一年B年成()④方两三级A才B正()⑤患其塔动A得病B担心()⑥但逐层布板讫A但是B只()⑦匠言如其言A遵照B如果()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②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③人皆伏其精练.课堂练习1、解释重点字词句:界:地域,范围。方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方,正、正在。为,成为。害,危害。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地都是。蔽,遮盖。悉:全、都。皆:全、都。岁以大穰: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岁,年成。以,因。大穰,庄稼大丰收。2、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作品意义3、翻译下列句子。(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课堂小结科学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神秘世界的大门。而科学本身也不是神秘的它不仅仅属于科学家也属于所有的有心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严谨的态度进行细心的观察你就会有许多收获。你也许也能象许多大科学家一样改变世界。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进一步落实字词。2、翻译课文。板书设计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子方虫——傍不肯——子方皆尽岁以大穰.中心塔动钱帅——“患”匠师——“密”(无奈.难堪)喻皓——“笑”(镇定.自若)教学反思1、本课时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2、导入部分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3、学生活动设计比较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