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迫降热带救生1热带丛林的特点民用航空客机遇到紧急情况实施迫降,有时也会迫降于热带丛林地区。热带丛林的环境怎么样,在热带丛林地区怎么样生存待救,成为在热带丛林地区迫降后遇险人员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热带丛林地区,主要是指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北回归线以南地区而言。热带丛林环境的主要特点如下:1)地形复杂热带丛林地区丛林与山脉互为依存,树木高大,葛藤交错,林深草密,如海南岛的五指山与云南西双版纳山区,还存在大片的原始森林。在这些地区迫降遇险的人员,撤离或生存待救时,很容易被树枝划伤,尤其是面部和手。由于地面不平,客机很难选择迫降地点,有时会迫降在树丛里,悬于半空中。这样,客机旅客撤离时,很容易扭伤和摔倒,衣服也会被树枝挂破。另外,因地形起伏、河流纵横、道路稀少,遇险人员行走极为不方便。河水随降雨量暴涨,雨季河流湍急,不易通过。旱季时,遇险人员可以乘坐救生船,顺流而下寻找下游的居民点。2)炎热高温我国热带丛林地区热期长、气温高、日射强。热期一般从4月到10月,气温常年较高。夏季白天一般平均气温为28℃,极端气温可达40℃左右。丛林茅草中特别热,但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在10℃左右,最高可达20℃以上。每一天中,气温受阳光辐射的影响很大,尤其在12~15时最热。3)多雨潮湿我国热带丛林地区雨水多,湿度大。一般年降雨量是1200~2900毫米。一年中四季界限不明,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11月至4月为旱季,5月至10月为雨季。雨季中有一半时期下雨,尤其是以7月至9月雨量最多。在雨季中阵雨多,每天在大致相同的时间下雨,而且来势很急,常有暴雨和台风。多数地区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湿度都高于80%,尤其沿海地区全年高湿,因而夏季容易发生中暑。丛林中可食用的动植物很多,但有毒植物也不少,须注意防止食物中毒。4)其他危险热带丛林中潮湿、阴暗,适于蛇类、水蛭及各种危险动物昆虫的繁殖。丛林中蚊子也很多,一年四季均可传播疾病,蛆和螨可能传播恙虫病、钧端螺旋体病等。水蛭叮咬可吸走人体大量血液,并且伤口容易感染。毒蛇的数量比其他地区为多,因而被毒蛇咬伤的可能性也比其他地区大。大型的肉食动物,如虎、豹等,都有可能伤害人。在热带丛林中,遇险人员要防高温、防中暑、防蛇、防蚊、防动物伤害,解决饮水食物等问题。2防高温与防中暑随着气温的变化,人体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热带丛林地区,遇险人员要特别防高温与防中暑,以便使生存待救活动正常开展。人体向外界散热的方式,是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气温在30℃以下时,人体主要通过对流和辐射散热;当气温与周围物体的温度上升到与皮肤温度33℃~35℃接近时,主要靠蒸发散热。蒸发水份主要是汗液。汗液能否充分蒸发,主要是受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其次是风速的影响。相对湿度越大,人耐受高温的能力越差,即使气温在37℃以下,体温调节功能也可发生紊乱。当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空气的流动可以加速对流散热和促进汗液蒸发。如果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则气流促进蒸发的散热量小于气流对人体的加热,因而体温的散发受到阻碍,体温逐渐积蓄,而导致中暑。辐射热主要是以红外线辐射传递的。辐射热被人体吸收后,即变为热能给人体加热。热带丛林的持续高温,会像热炉一样把遇险人员“烤”得口渴难耐,身体机能下降。其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智力减退,反应迟钝,运动调节失灵,工作效率降低等。当人体在气温高、湿度大、通风不良的地方,如草丛、山谷、山地停留时,由于人体受热多,体内的热又难散发,容易发生中暑。虽然中暑的发生率不是很高,但严重的中暑可危及生命。中暑有以下3种形式:1)热射病这是单纯由于身体过热所致,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脑组织的缺氧。其原因:①人体产热量超过散热量,因而使人体产生热积蓄,体温增高,体表血液量增加,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②由于组织代谢加强,耗氧量增加。2)热衰竭这是机体过热引起循环衷竭所致,是中暑中最常见的。主要因过热或强体力活动使肌肉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往往发生于对炎热不习惯的人。3)热痉挛这是由于身体过热引起大量身体出汗,致使体内盐分排出过多。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