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山中寡妇,杜荀鹤 VIP免费

山中寡妇,杜荀鹤 _第1页
1/2
山中寡妇,杜荀鹤 _第2页
2/2
山中寡妇,杜荀鹤篇一:杜荀鹤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而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鉴诫录》)。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非常注重他,用为从事。天复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其诗语言浅显、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场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凄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非常有名。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坦坷,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善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相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故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本质明畅,清新秀逸。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晚唐诗人杜荀鹤曾写过一首哲理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船到险处,船家心存警觉,严防意外,因而常常是有惊无险,平安渡过;反之,船到了“平流无石处”,驾船者却往往麻木大意,掉以轻心,结果导致船翻人亡的惨祸。确实,在困难困苦的岁月里,当挫折与困难堵住前进的通道时,人们能努力拼搏,开掘一切潜能,最终顶住重压,开辟新的境地。可一旦进入坦途,却容易春风得意,甚至忘乎因而,以致“阴沟翻船”。正所谓“成就穷苦日,败事得意时”。诗人意在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居安思危,自古以来确实是我国一条重要的政治经历。孔子主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太宗接受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根底。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越是成功的时候,越要力戒骄傲自满;越是成就辉煌的时候,越要保持头脑清醒。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假如没有一点危机认识、忧患认识,难免会麻木大意,松懈斗志,以致堕入危险的境地。这些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常识,确实是《泾溪》诗所提醒的道理。能够说“平流无石防沉沦”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乃至我们每一个人生存开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潜在素养。这种素养是一个国家强大,一个社会进步,一个民族兴隆,一个企业兴隆,一个人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篇二:2016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模仿及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2016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模仿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18分)对话:寻找上海①主持人:去欧洲,发觉就连偏远小镇上的杂货店收银员都明白中国上海,说报上看到,你们那儿开展非常快啊。那一刻会感受,“上海”这个名词非常真实,也非常嘹亮。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身在其中,倒又有了疏离感。外埠人士说,上海像纽约,像香港,今天许多上海人在对待本人居住的城市时,也会冒出游客的心态。上海终究在哪里?陈钢:王安忆写过一篇文章叫《寻找上海》。她从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到昔时的“脸形、口音、气味”,不断寻找到今天的上海。可最后笔锋一转,说:“回过头来,又发觉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我的脑海中顿时出现出一句上海老歌的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山中寡妇,杜荀鹤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