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学的发展中成药的起源历史悠久,历代医药典籍中记载的方剂数以十万计,其中除了汤剂等少数剂型以外,大多数是中成药。这些成方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地应用、积累、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中成药品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成药的发展史,也就是中成药学的发展史。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它的起源是与人类同疾病斗争密切相关的。早在原始社会,药物治疗疾病已经开始,最初是用单味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和适应比较复杂的病情,把几种药物配合起来使用,于是产生了方剂,进而按工艺制成一定的剂型,即为中成药。而我们常常将制成中成药的一些疗效确切的方剂称为成方。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成药的初步形成阶段。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收载有13个方剂,其中有9个中成药,已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具备了丸、散、膏、丹、药酒等多种剂型。20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收载有10余种成药剂型。有了饼、曲、酒、油、药浆、丸、散、膏、丹、灸、熨、熏、胶等剂型记载。经考证,其成书年代比《内经》还早。二、汉、唐时期1.汉代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方书之祖。该书后又改编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前者收方112首,成药11种,后者收方258首,成药50余种,如理中丸、肾气丸、鳖甲煎丸、乌梅丸、麻子仁丸等因其疗效确切,至今仍沿用。脏器制剂等多种,并记载了成药制作方法和多种剂型的应用,其中如蜜煎导法(用蜂蜜熬稠放凉,制成条状,纳入直肠以通便)、蛇床子散坐药等,都给后世以很大的启发,并已发展成相应的新药,如甘油栓、开塞露和灭滴灵外用片等。此外首次记有以动物胶汁、炼蜜和淀粉作丸剂赋形剂。著名外科鼻祖华佗首创麻醉之药“麻沸汤”。魏伯阳的炼丹专著《周易参同契》,被世界公认为炼丹术和化学发展的前身,是制药化学之祖,对推动中药丹剂的应用和发展起了较大作用。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收载成方101首,其中成药过半,在配方、制作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并首先使用“成药”这一术语。如羊肝丸,用羊肝配黄连治疗目疾,既能养肝,又能泻火,明目之功甚佳,是最早应用脏器疗法的实例之一。书中记载的剂型有铅硬膏、蜡丸、锭剂、条剂、炙剂、熨剂、饼剂等。陶弘景在所著《本草经集注》中,收载药物730种,剂型有汤剂、酒剂、丸剂、膏剂等,在“合药分科治法”项中,曾指出药物的产地和采治之法与其疗效有密切关系,并考证了药物度量衡,对于配制药剂时的质量保证和疗效提高有一定的作用。2.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共收载成方6000余首,其中成药如磁朱丸、定志丸、孔圣枕中丹等;后有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也记载了很多成药,如“苏合香丸”(原名吃力伽丸),长于芳香开窍,理气止痛,用于心绞痛等治疗卓有成效,新药冠心苏合丸、苏冰滴丸即由此方精简而成。三、宋、金、元时期1.宋代。这个时期,方剂有很大的发展,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都是规模宏大的方书,其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国家设立的太医局熟药所,配制成药的处方,由陈师文等修定成书。所载的成药至今沿用于临床。如牛黄清心丸、藿香正气散(丸)、逍遥散(丸)、平胃散、局方至宝丹等。钱仲阳著《小儿药证直诀》,由金匮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地黄丸,另立新方。成为滋补肾阴的传统成药,后世在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减变化很多成药,如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都气丸、左慈丸等。2.金、元时代。学术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最突出的有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在论病和治疗方面,各有发挥,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刘河间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所以临床治病,主用寒凉,后称“寒凉派”。著有《宣明论方》等,创立了表里双解法的防风通圣丸,其他如栀子金花丸、六一散等。张子和认为治病重在攻邪,邪去则正安,善用汗、吐、下三法。后称“攻下派”。著有《儒门事亲》等。记载成药如木香槟榔丸、三圣散等。李东垣认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