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清平乐》篇一:辛弃疾——《清平乐》辛弃疾——《清平乐》辛弃疾(1140—1207)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出生于金人占据区。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诚派的可耻行径,表达本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概雄伟,风格豪放悲壮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本人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欣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精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假如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缺乏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诩。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导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这一思想,尽管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认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说明年老。可能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指酿酒的糟床。“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由于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因而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兴趣,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预备拔腿逃跑。“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犁、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非常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怀的态度,不让别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仁慈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好像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敏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篇二:宋辛弃疾清平乐《清平乐·村居》,原为唐教坊曲名。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辛弃疾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相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敏现,具有浓重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清平乐(yuè)·村居①宋·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亡⑧赖,溪头卧⑨剥莲蓬。注释: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标题,意为乡村生活。“乐”在此处读yuè。②茅檐:茅屋,茅屋的屋檐。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