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题点精练十四概括论证思路题的两个要点理清文脉,梳理结构,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的不二法门。面对江苏卷的必考题——概括论证思路题,如何梳理概括思路?答这类题要守住的底线是什么?这是考生无法回避的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人总得有一点锋芒陈鲁民①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至少有两家半都主张做人要喜怒不形于色,切忌锋芒太露。所以几千年来培养出无数玲珑圆滑、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四平八稳的谦谦君子。②唐朝人苏味道,处世圆滑,模棱两可,从来不拿出自己的主见,含含糊糊,锋芒全无,人称“苏模棱”,居然能混到宰相高位。还是唐朝,娄师德身为宰相,却明哲保身,八面玲珑,从不露锋芒;不仅如此,他还教育将要赴任做官的弟弟:“假如人家唾你的脸,不擦它也会自己干掉,应当笑着接受。”这两位之所以能一路顺利,位极人臣,大概就与从不露锋芒有关。③相反,敢露锋芒者,一般都难得善终。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答曰:“十万。”再问:“你能带多少兵?”答曰:“多多益善。”瞧,一点也不客气,丝毫不知收敛锋芒。虽说刘邦几年后才收拾他,其实这会儿已经对他起了戒心。宋高宗是个无能的皇帝,秦桧又是个卖国宰相,人家一门心思求和自保,岳武穆却要“直捣黄龙”,却要“还我河山”,却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锋芒毕露,又怎能躲过“风波亭”之劫?④武将锋芒太露固无好下场,文人锋芒太露也难成善果。李太白潇洒飘逸,恃才傲物,终因锋芒太露而难以见容官场,纵是明皇赏识,也无法弄个一官半职。只好一生浪迹天涯,与酒做伴,自慰“天生我材必有用”。苏东坡一生豪放不羁,才华横溢,却屡遭磨难,不仅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就是在文化圈里,也是非议四起,竞相攻讦。何以如此,其弟苏辙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的确,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同代的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又一个锋芒太露的牺牲品!⑤锋芒,既然使那么多的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于是就有“聪明人”去研究怎样才能远离锋芒。明代有个官员叫张干,四朝元老,人称“不倒翁”。有人向他请教:“怎样平息诽谤?”答曰:“无辩。”又问:“怎样制止怨恨?”答曰:“不争。”再问:“如何明哲保身?”答曰:“去锋。”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自保之术,不争不辩,无怨无怒,玲珑圆滑,与世无争。果如此,官运不衰、荣华富贵都是可以预期的。可是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唯唯诺诺、窝窝囊囊,遇事不敢出头,做事害怕承担责任,社会还怎么前进?倘若,中国历史上少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少了岳飞的怒发冲冠,少了李白的笑傲江湖,少了苏轼的大江东去,这历史不也太郁闷、太无趣、太乏味了吗?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其好友劝其不该如此锋芒太露,张回答得十分痛快:“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这三问酣畅淋漓,回肠荡气,足以告慰古今一切锋芒之士。(有删改)1.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入题的作用何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儒、道、释”入题,意在引出削磨锋芒之力量占优势的文化背景,证明“不露锋芒”有生存基础、历史的渊源,为下文论述要露锋芒做铺垫,树立批驳的靶子。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先承接前段,提出有“聪明人”去研究怎样才能远离锋芒,并举例论证;接着阐述这样做对社会前进、历史发展的危害;最后举宋人张孝祥之例,阐述人就应有锋芒。3.概述全文的论证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先提出中国文化有不露锋芒的传统;然后分别举例证明不露锋芒者一帆风顺,官运亨通,而锋芒毕露者招惹是非,带来祸患;最后呼吁做人要显露锋芒,敢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