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内科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儿内科学学分:6总学时:105实验学时:33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儿科学)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儿科学是一门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生长发育、保健及疾病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法,掌握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方法,了解儿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学生今后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及儿童保健工作奠定基础。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营养障碍疾病1.掌握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了解营养不良的常见并发症。2.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代谢及生理作用。熟悉引起维生素D缺乏症的病因。掌握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的机制。掌握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方法。3.了解维生素A的吸收与代谢,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掌握维生素A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熟悉其治疗与预防。4.熟悉锌缺乏病的病因。掌握锌缺乏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该病的预防。5.熟悉碘缺乏病的病因。掌握碘缺乏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该病的预防。6.了解肥胖症的病因。熟悉肥胖症的临床表现。熟悉单纯性肥胖症的诊断,了解与病理性肥胖症的鉴别诊断。熟悉本病的防治原则。二、儿童疾病诊治原则1.熟悉儿科病史与体格检查。2.掌握儿科疾病治疗原则。3.掌握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掌握小儿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熟悉病理生理。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三、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1.掌握新生儿分类及各种新生儿的定义。2.掌握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胎粪吸入综合症、呼吸窘迫综合征、黄疸、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并发症及后遗症。3.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4.掌握宫内感染性肺炎、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5.熟悉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熟悉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和正常新生儿的护理。6.熟悉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熟悉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几种病因及其特点。7.熟悉新生儿窒息的病因、病理生理及预防。8.熟悉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感染途径及发病机制。9.熟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原因、发病机制与预防。10.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和常频机械通气的原则。11.熟悉新生儿低血糖症、高血糖症、低钙血症、新生儿呕吐的诊断和治疗,了解病因。四、遗传代谢性疾病1.掌握先天愚型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症状、体征、染色体检查)。了解本病的预防措施和遗传咨询。2.掌握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强调早期诊断。掌握本病的治疗措施,饮食疗法的原则,指出早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预防及开展新生儿筛查。3.掌握糖原累积病的定义、临床表现与诊断。熟悉该病的病因与治疗。五、免疫性疾病1.掌握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诊断步骤与方法。熟悉小儿非特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类原则。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几种常见的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方法。2.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3.掌握风湿热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和原发性继发性预防。熟悉其病因,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了解风湿热的发病机制。4.掌握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熟悉过敏性紫癜的预后。了解其可能病因和发病机制。5.掌握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熟悉其预后,了解其病因及病理。6.了解儿童类风湿病(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及病理变化。熟悉其鉴别诊断,掌握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六、感染性疾病1.掌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熟悉其发病机制和鉴别诊断。2.掌握小儿原发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积治疗。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熟悉小儿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