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lyImprimingTechnique,MIT)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其核心在于制备对目标分子具有特异识别性且高度稳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imprintedpolymers,MIPs)。MIT技术的原理类似与“锁和钥匙”的理论,自1972由德国HeinrichHeine大学的Wulff[1-2]首次成功的合成了以糖类化合物为目标分子的共价型分子印迹聚合物起,这种能生动地模仿自然界自主识别过程的新技术,近年来已成为科学家们的热门研究方向。1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的过程及方法1.1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分为以下几步[3]:(1)在特定的溶剂中,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在官能团之间的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力下,结合形成配合物。(2)在溶剂中加入合适的交联剂,并引进光和热聚合,使其共聚形成高度交联的刚性聚合物。(3)将聚合物中的印迹分子用合适的溶剂去除去,这样就在聚合物中形成空间和化学功能与印迹分子相匹配,并且有预定选择性的立体孔穴。根据功能单体与印迹分子的作用机理的不同,分子印迹技术可分为共价键法,非共价键法,半共价键法。1.2常用的制备方法1.2.1本体聚合法所谓本体聚合就是将印迹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和引发剂按比例溶解在惰性溶剂中,脱气、通氮除氧,然后在真空下移入密封的玻璃安培瓶中,经热引发或紫外光照射引发聚合得到块状聚合物。后经粉碎、磨细、过筛等过程,使块状聚合物成合适大小的粒子,洗脱除去模板分子。这种合成操作条件易于控制,实验装置简单,便于普及,此方法由Sellergren[4]等人于1988年提出,迄今为止仍然为MIP的主要制备方法。1.2.2原位聚合法原位聚合是一种将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致孔剂和溶剂置于某些容器中或固体表面上直接聚合的方法。聚合物不需要经研磨、过筛和沉降等繁琐过程而直接用于分析。虽然原位聚合方法简便且步骤捷简,但原位聚合法的聚合条件往往很难控制和掌握。GuJ[5]等应用原位聚合法合成印迹聚合物制备分子印迹整体柱,以大黄素为模板分子,结果表明其分离纯化大黄素的能力优良。1.2.3悬浮聚合法悬浮聚合法是以水或强极性有机溶剂(全氟烃)作为分散剂,选用疏水性的功能单体,使印迹混合物形成乳液,聚合得到粒径大小规整的印迹聚合物颗粒。因为整个制备过程都是在非极性体系中进行的,产物较适合应用于非极性环境中。Madrakian?等[6]以萘普生为模板,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磁性多壁碳纳米管(MIPMCNTs),用于测定萘普生在人尿样品中的含量,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1.2.4表面印迹法表面分子印迹法是先将模板分子与聚合单体在溶液中反应形成加合物,再以表面活化后的聚合物颗粒(如硅胶、壳聚糖)作为载体,制备MIPs的一种方法称为表面印迹法。这种附着在模板分子表面的印迹聚合物相对于其他聚合物有较高的空度和较大比表面积,能与底物更好的混合。1.2.5二次溶胀法二次溶胀法是在悬浮聚合法优化后发展起来的制备方法[7],总结来说两个步骤:(1)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粒径较小的微球;(2)以此微球为种球,再用特定的乳液将其进行多次溶胀,然后引发聚合,得到粒径较大的微球。2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相关领域中应用基于MIPs对氨基酸、蛋白质[8-10],以及药物[11],食品[12],污染物[13]中多种化学和生物分子的高效识别能力,如今它的应用领域包括:分离、纯化目标物质[14],化学仿生传感器[15],人工抗体模拟[16-17],生物催化[18],给药系统[19]等。本文将对MIT在药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论述。2.1MIPs应用于分离纯化目标物质因MIPs分离技术具有构效预定性、特异识别性、长期稳定性,且实施简便、溶剂消耗量小、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分子印迹色谱法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并且成为MIPs近些年被研究最广泛的应用领域之一。木犀草素[20]是花生壳中主要的黄酮活性成分,潘浪胜等用木犀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柱层析,对花生壳中黄酮类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确定,成功地从花生壳的乙醇(70%)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验证确为木犀草素。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手性中心后就叫手性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