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效率与公平》说课稿银川市实验中学刘秦中一、说教材《兼顾效率与公平》属于人教版实验教材必修①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中的一个框题。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而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收入分配已经成为焦点问题。没有公正合理的分配就没有社会经济生活的顺利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作为其中的重要原则,必然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有所舍弃、有所补充,灵活运用。而这也正符合新课程所强调的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理念。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列出了三维目标,并使之作为一个整体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1.知识目标:通过社会发展中的“高效率带动大发展”以及“如何看待社会公平”的讨论,认识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以“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为例,搞清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解释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2.能力目标:通过对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辩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并能通过课堂活动对建设和谐社会提出自己的建议。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前调查和课堂上的探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产生对弱势人群所应有的道德良知和责任意识。三、说学情: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和创生意义的体验性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它早已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重的信息交流,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是我们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同学,他们一方面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却对现实的社会生活缺乏一定深度的了解。这就对课堂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创设教学情境,发扬合作精神,让他们保持愉快的心境,产生关切的情感,萌发求知的欲望,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四、说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本课,我初步运用了探索式训练教学模式,通过“趣味导入—民生扫描—知识建构—焦点突破—角色体验”等五个环节,把案例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自主式教学法等融会其中。五、说教学过程:用心爱心专心(一)设计思路: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对话、碰撞中动态生成,这也是我这堂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二)课前准备:充分的预设是动态生成式教学的保证。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场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仅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更要让同学动起来。本课我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课前调查,主要是了解身边人群的收入情况、是否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差距有多少?学生探究的成果(包括数据、资料、事例、照片等)将成为我们宝贵的课程资源。(三)教学流程:环节一:趣味导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富有趣味的课堂导入能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实现高质量的学习。在这里我们创设了一个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归来的奖金分配问题。让同学们为自己喜欢的西游记人物据理力争,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自然引出分配问题的重要性。环节二:民生扫描——“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焦点访谈”——“银川市居民收入调查”。1、公布你自己调查的结果,身边是否有人通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使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2、如何认识银川市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设计意图:教材上所给出的探究材料“李家庄的大李和老吴”与我们学生的实际相差较远,所以我另行选取了同学们熟悉、关心并且能进行探究交流的乡土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