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8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讲义(含解析)鲁教版-鲁教版高三第一册地理教案VIP免费

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8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讲义(含解析)鲁教版-鲁教版高三第一册地理教案_第1页
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8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讲义(含解析)鲁教版-鲁教版高三第一册地理教案_第2页
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8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讲义(含解析)鲁教版-鲁教版高三第一册地理教案_第3页
第8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纲呈现]大气受热过程。[考纲解读]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重点)3.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难点)[思维导图]考点一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1.大气圈的组成2.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的差异。(2)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A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B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作用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80千米~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补充点拨(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低纬度地区气温高,对流强烈,可达17千米~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拓展延伸逆温现象1.逆温的形成过程分析(1)以辐射逆温及地形逆温为例进行分析。逆温类型形成条件形成过程辐射逆温地点:中高纬地区;时间:冬季夜间或黎明;天气:晴朗无云或少云①地面降温,受其影响,近地面的空气也随之降温。②由于大气热源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越近,降温幅度越大,从而形成了自地面向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逆温现象。这种辐射逆温的厚度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以冬季最强。日出后,地面的温度渐渐上升,逆温层先在海拔较低地区消失,而后完全消失地形逆温时间:夜晚地点:谷地或盆地;夜间,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2)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2.逆温的利与弊(1)阻碍空气的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降低,导致大气污染更为严重。(2)逆温并不是只有弊端,它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带来以下好处: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考向逆温的产生及其影响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2题。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1.A2.C解析第1题,根据逆温上界和强逆温上界的高度的不同可以看出,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项正确。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后,所以日出前逆温强度达到最大,后减弱,B项错。图中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后消失,C项错。读图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项排除。第2题,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C项正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些与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无关,A、B、D项错。考点二大气受热过程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吸收;d.大气逆辐射。(2)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①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即图中的a。②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即图中的b-c。③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即图中的d。补充点拨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大气的热力作用如下:作用对象热力作...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绿洲书城+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从事历史教学,热爱教育,高度负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