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政府融资平台能转型成功吗?万建飞李启春根据银监会政府融资平台统计表,全国各类政府融资平台已超过11,000家。其中,县级政府融资平台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研究县级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具有广泛而现实的意义。本文将基于县级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政策形势和平台公司转型发展的要求,尝试探究县级政府融资平台成功转型的可能性。一、县级政府融资平台的产生总体上来看,县级政府融资平台普遍成立于2008年前后,相比省市级政府融资平台而言,普遍起步较晚。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配合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银发〔2009〕92号文,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这期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经济增长,关于平台公司的设立、政府融资规模等指标甚至被纳入部分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当中。自此,县级政府融资平台雨后春笋般涌现。即便此后国发〔2010〕19号文等文件开始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了规范和限制,但受制于政策执行的效果和地方官员的政绩理念,仍旧阻挡不了县级政府融资平台成立和发展的脚步。二、县级政府融资平台的现状结合现代咨询多年来跟踪研究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状况,将政府融资平台划分为1.0到5.0等五个版本或发展层次(插入版本说明书链接)。县级平台作为平台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都处于1.0至2.0版本,并存在普遍的共性特征。(一)平台数量众多,资产规模较小前文已经提到,在我国当前的政府融资平台总数中,县级政府融资平台成为绝对的主力军。经笔者粗略的梳理了当前各地政府融资平台的设立情况,发现全国各县(市、区)政府基本都成立了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银发〔2009〕92号文的鼓励下,为了对接资金需求,在传统的分行业监管体制下,县级政府多个部门都会成立相应的政府融资平台。前段时间,浙江省部分县级政府融资平台纷纷声明退出平台,其中就有一个县级政府成立了20多家平台公司,令人瞠目结舌。可见,县级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众多、队伍庞大。县级政府因其辖区人口较少、面积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同时掌握的资产资源普遍较少等因素,致使县级政府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普遍较小。从现代咨询接触过的全国各地县级政府融资平台来看,东中部的县级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规模一般处于100亿元到200亿元之间,中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资产规模大都低于100亿元。当然了,不乏有些县级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规模也能达到300亿元甚至更多,深究发现,其中有效资产有限,公益性资产仍占着较大比重。(二)功能定位单一,公益项目为主众所周知,平台公司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要,县级政府融资平台更是如此。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县级政府融资平台依托于政府信用背书,并注入政府各类资产资源(包括一些公益性资产),来进行大量的政府性项目融资工作。虽然国发〔2010〕19号文、国发〔2014〕43号文等文件陆续提出了限制甚至剥离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但是,仍有少部分地区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融资需要成立相关平台公司。在县级政府融资平台积极履行政府融资功能的同时,不少地方政府也赋予了平台公司项目建设甚至运营的职能,主要是承接了一些政府性项目的代建工程。然而,县级政府融资平台所从事的基本上是公益性项目的融资和建设任务。即便后续关于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趋严,平台公司转型逐步提上日程并成为大势所趋,而对于县级政府融资平台来说,支持地方公益性项目的融资和建设工作依旧是其主要功能。当然,有些嗅觉灵敏的县级政府和县级政府融资平台超前谋划,较早的尝试和探索转型,涉足房地产、贸易、产业投资、类金融等市场化业务领域,但总体上看,县级政府融资平台的功能定位单一化明显、公益性为主。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因其项目的公益性属性强,且造血能力十分欠缺,单纯以融资目的存在的平台公司,面临被关停的风险。(三)政府依赖性强,市场化融资能力弱历来,平台公司的融资基本上是依托于政府信用背书。在财预〔2017〕50号文之前,地方政府多以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