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7页156例药源性死亡病例分析具明玉1王少明1庄捷1黄旭慧1(福建省立医院药学科350001)[摘要]目的了解药源性死亡病例的情况。方法检索2005-2009年《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中的《CNKICHK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进行文献检索共收156例药源性死亡病例,按性别、给药途径、药品品种、致死药品品种分布、器官系统损害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所统计的药源性死亡病例中。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所致死率为32.7%和38.5%,抗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占总致死频次的41.0%和12.4%。结论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死亡药源性疾病分析药物是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理应安全有效,但由于药物的双重作用,使许多药物即使在质量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下,仍然会在部分患者中产生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致伤致残,甚至死亡。ADR致死是一种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据WHO统计,全世界有1/3患者的死亡与用药不当有关。国外ADR病例报告中,属严重反应的约占20%,其中38.44%死亡。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因ADR而住院,其中19.22万人死亡,死亡率为7.69%[1],由此可见,药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药源性死亡(drug-induceddeath,简称DID)指健康人或病情平稳的患者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或治疗过程中,因用药后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R)而引起的死亡,不包括因原患疾病或与ADR无关的死亡。近年来,随着药品品种不断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本文对2005年一2009年,国内中文期刊中156例DID病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按分类词、主题词和关键词检索2004年一2008年《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第2页共7页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7页中的《CNKICHK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以单篇ADR例数≤5为标准,结果根据DID定义,剔除非正常用法、用量所致的死亡,获得符合DID定义的文献124例作为统计分析数据。根据DID的定义剔除57例(51篇)非正常死法、用量所引起的DID病例,所用检索词为:1.致死;2.不良反应,死亡;3.死亡,过敏;4.死亡,致;5.死亡,变态;6.死亡,药源性;1.2文献入选情况收集到因药品致死的文献126篇,共183例。根据DID定义剔除27例(21篇)非正常用法,用量所引起DID病例,诸如服药自杀者,被迫服药中毒致死者,小儿擅自误用药品致死者及因农药,灭鼠药,杀虫剂致死者等。因此符合DID定义的合计共156例,即本文统计的基数。2结果2.1性别年龄分布数据处理:由于本研究仅涉及总体资料,不需统计推断,故仅用统计图、表对数据特征进行描述。本研究将2004—2008年,156例病例中,男性69例,女性83例,不详5例,年龄最小2a,最大87a,29-60a之间发生率最高,不详1例,平均年龄39.65a。性别方面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各年龄组病例数及构成见表1:从1—19岁年龄组开始,药物致死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表1患者的年龄组和性别的病例发生率性别年龄(岁)合计<11—1920—2930—59≥60男51115162269女31417183183合计825323453152第3页共7页第2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7页2.2给药途径分布DID病例给药途径分布情况详见表2。表2给药途径分布情况给药途径例数构成比(%)口服6038.5%静脉滴注5132.7%静脉推注149.0%皮内注射63.8%皮下注射42.6%肌肉注射106.4%鞘内注射31.9%局部封闭10.6%吸入给药42.6%接触21.3%2.3致死药品品种分布涉及的药品94种,按《新编药物学》(第14版)分类,将其分为20类。由于部分病例系介用2种以上药品致死,其致死药品均作一一统计,故药品致死频次(178次)大于实际死亡病例数(156例),详见表3。表3发生ADR药品品种及例次药物类别品种数致死频次构成比(%)抗微生物药257341.0%中枢神经系统药92212.4%中草药和中成药4158.4%抗肿瘤药384.5%激素及有关用药621.1%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331.7%循环系统药563.4%影响免疫功能药442.2%消化系统药110.6%第4页共7页第3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