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场地上的施工控制网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布设测量控制网,但各阶段的目的不同。勘测设计阶段布设控制网主要是为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施工阶段布设控制网主要是为建(构)筑物的施工放样提供控制;使用阶段布设控制网主要是为建(构)筑物的变形观测提供依据。工程勘测设计阶段布设的控制网,控制点主要根据测图需要而布置,这些控制点在分布、密度和精度方面,都难以满足施工测量的需要,因此,在工程施工前,必须重新建立施工控制网。施工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两种。前者常采用三角网、导线网、建筑方格网和建筑基线等。后者则采用水准网。(1)施工控制网的特点施工控制网与测图控制网比较,有如下特点:1)控制点的密度大,精度要求高,使用频繁,受施工的干扰大。2)在施工控制测量中,局部控制网的精度比整体控制网的精度高。(2)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建立1)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形式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根据工程的性质、特点以及精度的要求而有所不同。在道路工程建设中主要布设三角网;在管道工程施工中主要布设导线网;对大、中型建筑施工场地多采用建筑方格网;对面积较小、地势窄长的建筑场地,宜布设建筑基线。在建筑施工场地上,施工控制网多用建筑基线或建筑方格网,下面分别简单地介绍这两种控制形式。2)建筑基线建筑基线是建筑场地的施工控制基准线。即在场地中央测设一条长轴线和若干条与其垂直的短轴线,在轴线上布设所需要的点位。由于各轴线之间不一定组成闭合图形,所以是一种不严密的施工控制线。它适用于总平面布置比较简单的小型建筑场地。①建筑基线的设计根据建筑设计总平面图的施工坐标系及建筑物的布置情况,建筑基线可以设计成“一”字形、“L”字形、“T”字形和“+”字形,如图10-2-1所示。图10-2-1建筑基线的布设形式建筑基线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a.建筑基线应平行或垂直于主要建(构)筑物的轴线;b.建筑基线主点不少于3个,它们间应相互通视;c.建筑基线主点在不受挖土损坏的条件下,应尽量靠近主要建(构)筑物;d.建筑基线的放样精度应满足施工放样的要求。②建筑基线的测设根据测图控制点的分布情况,可采用极坐标法放样。其放样过程如下:a.计算放样数据如图10-2-2所示,根据建筑基线主点C、P、D的设计坐标和施工控制网点1、2、3的已知坐标,反算出放样数据d1、d2、d3即β1、β2、β3。图10-2-2建筑基线的设置b.主点放样如图10-2-2所示,根据放样数据,按极坐标法放样出三个主点的概略位置C′、P′、D′,并用混凝土桩把主点固定下来。混凝土桩顶部常设置一块10cm×10cm的铁板,供调整点位用。图10-2-3建筑基线主点的调整③检查3个定位主点的直线性由于测设误差的影响,三个主点一般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需要在P′点上安置经纬仪,精确测量∠C′P′D′的角值β,如果观测角β与180°之差大于24″,则应进行调整。④调整三个定位主点的位置如图10-2-3所示,首先根据三个主点间的距离a和b计算出改正数δ,然后将C′、P′、D′三点分别沿与基线垂直的方向移动δ值,从而得到C、P、D三点(注意:P′点移动的方向与C′、D′两点相反)。按δ值移动三个定位主点之后,再重复检查和调整C、P、D三点,至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为止。式中,ρ″=206265″。⑤调整3个定位点的距离先用钢尺检查C、P及P、D点间的距离,若检查结果与设计长度之差的相对较差大于1︰10000,则以P点为准,按设计长度调整C、D两点。⑥放样其它主点如图10-2-4所示,安置经纬仪于P点,照准C点,分别向左、右测设90°角,并根据主点间的距离,在实地标定出E′,F′两点,用方向观测法进行观测,分别求出∠CPE′及∠CPF′角值与90°之差ε1及ε2,若ε1,ε2之值大于24″,则按下式计算方向改正数l1,l2。式中:L——PE′或PF′的距离。将E′、F′两点分别沿PE′及PF′的垂直方向移动l1,l2,得E、F两点。E′、F′的移动方向按观测角值的大小决定,大于90°,则向左移动,否则向右移动。最后再检测∠EPF,其值与180°之差应小于24″。图10-2-4建筑基线主点放样与调整3)建筑方格网①建筑方格网的坐标系统在设计和施工部门,为了工作上的方便,常采用一种独立的坐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