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一)课题送东阳马生序(一)授课人教学目标1、通过“走趋行”的解释,说出宋濂刻苦求学的经历。2、通过“嗜慕乐”的析字,探究宋濂性格。3、理解序的文体特点。课前准备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三遍,熟读页下注释,结合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内容。2、阅读相关资料,完成学案课前学习。板块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学生活动串设计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故事导入1、请同学们讲“画荻教子”的故事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dí)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今天我们学习宋濂勤奋苦读的故事。2、走近作者1、学生用现代文讲故事2、由学生根据课前准备介绍,教师适当补充)明确:欧阳修勤奋苦读的故事,母亲教子有方。引导学生了解宋濂。宋濂三借《史记》的故事“走趋行”理清情节脉络1.汉字构造独特,许多汉字见形知意,甚至是一幅逼真的画面,一个生动的场景,在文言文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在还书时强调“走送之”,有人认为这是多余的,不如改成“即送之”简洁明了?(1)“走”字解析(2)与现代汉语走有何不同?(3)走中有勤,走中有信,请根据“走”的字形和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写一个宋濂还书的片段。2、多么动人的情景,一个汉字简直就是一个镜头,一个故事,走中的情味多么丰富,那么天寒地冻中支撑宋濂狂跑送书的动力是什么?请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解释“嗜”提问:能否改成“好”小结:宋濂从年幼时就喜好学习,觉得学习是一种甜美的享受。3、宋濂通过“走”等字,依次记叙了自己哪几个方面的刻苦求学的经历呢?说出古代的“走”与现代汉语“走”有何不同?预设:古代的走速度快;脚的部分特别形象,就像我们跑步一样,脚是腾空的。写还书的片段概括情节预设:在一个天寒地冻,呵气成冰的早晨,小宋濂迎着刺骨的寒风一路跑来。“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鼻子里,嘴巴里的白气让眼睫毛挂上了一层霜,一时都有点看不清前面的路了。他用袖子抹了一把,奋力摆动起双臂,被冻得像胡萝卜一样的小手里紧紧攥着书。他迈开大步,脚不沾地的继续向前狂跑。明确:(1)幼时走送还书(2)成年趋百里叩问(3)求师行深山巨谷小结:走:跃动的画面趋:对路途遥远与求学急切的恰切反映,合乎情理。在情节上对后文的恭谨求师起到了铺垫作用。行:蹒跚缓慢的行就把“家贫”和后文“衣破食少”的情节融合在一起。“嗜慕乐”体现人物性格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走趋,行”是宋濂艰难求学经历的直观呈现,而情节背后人物的心理如何呢?(1)嗜:传达的不仅仅是喜欢,更是持久的向往,作者对学习的痴迷,对求知的甘之如饴。(2)慕:传神地表现出宋濂对“圣贤之道”强烈而不得已及对明贤先达的高山仰止、神往憧憬之情。(3)乐:宋濂衣食粗劣,生活简朴,却不以为苦,享受知识,精神充盈,专心向学。小结:“走趋行”,是宋濂求学艰难的外在表现;1.自由朗读2.解读字形,分析人物的心理面对一个素未谋面的年轻后生,作者宋濂可谓是倾囊相助,前者是躬身实践的做法演示,后者是学有所成的经验之谈。“嗜慕乐”,是宋濂勤勉刻苦的内在品质。表现主题“勤且艰”“序”字入手把握文体特点过渡:宋濂深情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借此来表达什么呢?总结:“走趋行”是求学经历的叙述,“嗜慕乐”是作者的心得、经验和见地,是议论。外有做法,内有看法;外为实践,内为情理。结束:作者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于内在的精神追求是一种乐趣。古人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我们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可以领略到做学问的趣味,生活才更有价值。学生畅谈1.明确:宋濂没有一般赠语一样阿谀奉承,没有因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板起面孔说教,赠序内容真实而感人,具体而动人。叙事性、传情性是这篇赠序的特色。附:宋濂三借《史记》明朝初年,浙江省浦江县有个出名的藏书家叫张齐轴,他有很多书籍,远近乡里常有人找他借书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