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的第1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推进,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社会主义为落后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模式。学习本课,有助于认识从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的艰难历程,感受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为我们今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借鉴。《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规定为: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学生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问题基本上是“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能力与方法目标:①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②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③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成就与弊端及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刻影响。价值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在介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展示十月革命后初期视频,使学生能对该政策的必要性有了简单明了和直观的认识。2在讲解新经济政策后,利用表格资料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学生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苏俄的实际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3在讲解斯大林体制弊端时,利用漫画展示苏联经济当时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经济比例失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方法、手段等)导入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她问道: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大国崛起》学生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语言表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图片文字资源、直接展示给学生并对图片进行一定的解读和说明自主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播放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形势的视频资料设问:十月革命后俄国面临怎样的严峻形势,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何在?学生观看视频插入视频并播背景回答问题放合作探究:幻灯片显示表格: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表格。设问:两种政策内容有何共同点和区别,为什么要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果如何?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格讨论异同回答问题插入图表并展示自主学习幻灯片显示图片文字:在俄语中,列宁的名字是水——勒拿河,斯大林是“钢”的意思。有人说,名若其人。思考:斯大林时期通过哪些措施确立了斯大林体制,有何特点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插入图表并展示自主学习点拨讲解幻灯片显示漫画斯大林体制下,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