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课程分析:硝酸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硝酸的疑惑。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本节教学重点:硝酸的氧化性。本节教学难点:硝酸的氧化性。学情分析:在初中曾经介绍过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对于硝酸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一些性质。教材从硝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硝酸的两种特性——氧化性和不稳定性。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判断产生的物质,并与盐酸、硫酸作对比,最后归纳总结,可使学生对盐酸、硫酸和硝酸的理解更深入、透彻。设计理念:以“诱导思维,探索研究”为特征的探究教学和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念为牲的新课程改革,都倡导变教为学,教学合一。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对新齐发在教学中的微观层面上的理论化、系统化、实践化。“诱思教学思想论”指出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的关键“探究教学过程论”强调要在实现认识子过程“三个层次要”的同时,落实好“三个贯穿要素”;“三维教学目标论”重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要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展能力、培育品行;倡导“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的启发式教学。其目的都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是为了使学生在老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实现真正的学,使学生通过能动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现主动性发展。基于此,课堂教学设计拟如此展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索感知,认识性质→研究讨论,活跃思维→学以致用,迁移深化→三维交融,达成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用心爱心专心1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意【课件投影】小故事: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军即将占领丹麦,玻尔被迫要离开自己的祖国。他坚信以后一定能再返祖国,决定把心爱的诺贝尔奖章留下。为了不使奖章落入德军手中,他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办法啊!(设计意图:创造情景,通过神奇的玻尔多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简要实录: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渴望认识神奇的玻尔多液是什么?)二、探索感知,认识性质【课件投影】学生认真阅读课文15-17页【课件投影】(导向性信息)要求: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发烟硝酸指的是什么?2、放久的硝酸为什么会变黄3、硝酸具有那些化学特性(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由阅读,让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形成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件投影】一、硝酸的物理性质(1)纯HNO3是色、易,有气味的液体.(2)能与水任意比互溶.常用浓硝酸质量分数为69%。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硝酸为“发烟硝酸”。(简要实录: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对以上提出的阅读要求都能很好的完成)三、研究讨论,活跃思维【课件投影】思考讨论:1、放久的硝酸为什么会变黄?(因为浓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所致。)2、硝酸如何保存?(棕色瓶、低温、避光保存。)3、哪些物质保存在棕色瓶中?(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如HNO3、氯水、溴水、碘水、AgNO3、AgBr、AgI等。)(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物质的性质能决定物质的用途及保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简要实录: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可以得到答案,不过答不完整,后经学生相互补充得到较用心爱心专心2为满意的答案。)【课件投影】二、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4HNO3=4NO2↑+O2↑+2H2O(二)实验探究【课件投影】2.酸的通性(HNO3=H++NO3-)(1).使指示剂变色;(2).与碱反应;(3).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4).与某些盐起反应【课件投影】想一想想一想:硝酸与能否金属反应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