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民主政治的尝试,促进中国近代化;革命精神浩气长存,反映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因此本课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点。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通过前几个章节的学习和小测试及课堂提问了解到,学生上课状态比较活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生平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完成本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而且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同时青少年普遍对政治性的东西的兴趣比较小,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这又是本课学习的不利方面。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3、情境再现——感悟历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使用的技术:PPT制作技术、视频截取和组合、多媒体、视频、当堂检测等。1.PPT、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方便的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展示本节课主题主旨。2.视频播放《辛亥革命》,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失败原因等)看视频。3.微课、课堂讲授重点衔接环节。使学生更清楚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体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不屈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出示孙中山的画像思考图中的人物事迹,进入本节课学习动画图片效果、PPT展示讲授-辛亥革命的背景利用PPT呈现清末民主革命风暴的相关史料、图片等,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的基础上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总结)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图片、视频、文献、图表史料;微课资料;PPT展示自主学习播放视频《武昌起义》概述起义过程,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概况视频、分组讨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