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教材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具有世界意义,最主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使世界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同时该课可以运用多种历史观进行分析,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角度。该课有三个政策,每一个标题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即背景、过程、影响,线索清晰;但内容叙述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整体上有一定难度。作为网络探究课型,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如何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内容的整合是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重点: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和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和评价。难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二、学生分析1、对本节内容,学生理解的较少,我们不能停留在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是要深入探讨实行这些政策给苏联和世界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的经验教训。2、对于高三学生,要大量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训练。3、运用多媒体手段,从中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史料的搜集、梳理与运用的能力。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课标中要求的历史名词的含义;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中小组汇报、合作交流,体验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学习过程。2、学会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会搜集史料,梳理历史信息,从不同角度,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对历史事件作出价值评判。2、初步形成历史意识和现代化观念。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和谐、科学、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通过创设情境等方法启发、引导,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具体教学策略如下:1、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典型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图片、数字、视频等,能充分再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有利于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和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形成客观直接的认知,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2、利用表格的形式,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3、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概念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5、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展示《列宁在1918》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阅读正文之前的引言从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看插图选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从教材的图片内容入手,激发其学习兴趣。2、用电影和图片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从而为讲授新课内容作准备。自主学习展示表格以及问题,学生结合问题自己从课本中找出1、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两个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培养学生搜集史料,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1.引导归纳: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2.(展示大国崛起片段)3.讲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4.及时对学生发言加以归纳总结和评价学生边汇报探究成果,边听老师的引导、纠正和总结1.使学生准确掌握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学会怎样分析归纳问题。3.情景设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老师讲解“新经济政策背景”的枯燥和低效。讲授展示大国崛起片段认识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和特征运用多媒体等不同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效果。研讨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的影响?认识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训练1、指导学生进行练习2、观察学生答题,发现易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