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教材分析主要阐述了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第二课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主要阐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和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第三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三课内容层层递进,由理论实践,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本节课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性质、经过和影响等方面说明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产生并日趋尖锐化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工人运动出现,产生了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二、学生分析本课不少内容在初中《世界历史》第一、二册已出现,如“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等。初中课本侧于史实的描述,高中的则重在理论的阐发,比较抽象,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晦涩,学生不易掌握。但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知,与初中学生比,他们思维更活跃,自学能力更强,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则进行正误判断的能力有很大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2、过程与方法目标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传统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1、因为是本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先从总体上介绍本单元的内容,让学生对本单元内容形成总体认识。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上学生通过本单元的知识概览来完成。2、设计微课程《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形成客观认识,同时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并掌握一定的方法。3、教学前的教学设计、学案是引领本节课的指向标。先让学生依照学案自主梳理本单元知识,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并提交,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同时以一定的史料为依据,锻炼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4、微课程《如何进行史料分析》,把教材正文部分当成史料学习分析,学生认知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5、引导学生分成四个不同的学习小组运用概念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最后整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5、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视频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一课内容的理解。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从初中历史的通史观念着手导入,然后进行有重点地教学。通过各个小组的梳理整合然后进行自主复习,掌握基础知识。PPT展示史料、表格探究设计不同的问题,分组讨论,分工到组,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工到各个讨论小组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PPT,图片,史料总结教师点拨性启发组员代表分析PPT展示鼓励各组代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尤其是各个小组之间互评表格展示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微视频,从而得出一定的历史结论。运用所学小组交流,展示成果。微视频建构体系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自主建构结构示意图训练精选习题有目的地深化迁移学生限时训练组员互批互讲评价小组评价老师组织学生投票,然后总体评价各个小组交叉互评表格展示数据分析重点点拨针对各组疑问重点分析可以让学生针对问题分析问题解答结果高歌历史启示和感悟得出结论,情感培养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史料分析,史料展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