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课前预习【教材助读】一、了解背景《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探究【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学习《登高》: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2、学习《咏怀古迹》(其三):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质疑探究】一、《登高》5、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二、《咏怀古迹》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当堂检测】西施滩(崔道融)西施(罗隐)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课后反思】课后训练(一)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1-3题。秋词二首刘禹锡(一)(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1、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2、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写作的侧重点不同,你怎么认识这个问题?(二)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登高》1、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2、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3、《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