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教案荷塘月色●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2.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3.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二、过程和方法朗读、感悟、鉴赏、背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建议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设想:简单对比诗歌与散文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假想自己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以此来多次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纠正字音,理解词义。整体感知作者的思路。一、导入有人说:“诗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诗歌所表达的是作者瞬间的情感,具有跳跃性,需1要我们用想象和联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则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情感,而且又常常是信笔而书,舒缓、闲适,需要跟随作者的心灵一步一步往前走,慢慢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二、导学1.了解散文的特点: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有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两种。抒情散文:《春》(朱自清)叙事散文:《背影》(朱自清)在散文中常见的两种构思方法:①写景物—借景抒情。如《白杨礼赞》《春》。②写事物—托物言志。例如《小桔灯》《荔枝蜜》。此外,还有游记,例如《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内蒙访古》等。一般人认为,游记属于叙事散文。2.散文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课前阅读47页佘树森“散文的艺术魅力”。3.学法指导本单元学习抒情散文,如何阅读抒情散文?⑴首先是通过语言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作者的方方面面,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情感。⑵艺术手法的赏析。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⑶加强诵读。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参考30页。主要是三点。本单元所选的散文都是名家名篇,非常优美,耐人寻味。其中第一篇更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名篇,结合我的高中语文篇目,它的魅力究竟在哪些方面?我们会用两节课的时间一起欣赏。第一节课主要是第一点,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提问学生对朱自清的了解。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是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浙江绍兴。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9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