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课题将进酒课时1课时使用人教学目标1.回忆作者及相关作品,了解本诗写作背景。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一、导入: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诗《寻李白》,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一首诗来走近李白。这就是他的《将进酒》。(板书课题)二、感悟新知: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2.《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题意为“劝酒歌”。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3.学生初读课文后听教师范读,完成给下列字注音。将进酒(qiāng)金樽空对月(zūn)烹羊宰牛(pēng)岑夫子(cén)钟鼓馔玉(zhuàn)斗酒十千恣欢谑(zìxuè)呼儿将出换美酒(jiāng)千斤散尽还复来(huán)4、练习朗诵全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由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读通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把握全诗的朗读节奏。品读诗歌,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好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注:加粗字重读三、探究新知:1、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把握全诗结构。明确:起兴→饮酒作乐→劝酒→酒后吐真言2、诗歌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采用了古代民歌中的什么手法?抒发了李白怎样的感叹?明确: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黄河起兴感叹时光易逝。“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3、“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请找出分析。明确:夸张,痛快的筵宴,豪壮的诗句,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知己相逢,倾吐怀抱,实为痛快事,得意事,不仅是品味美酒佳肴,更为了表现豪情。4、李白因何要如此纵情于酒,透过这些“劝酒词”你读到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请举诗中诗句分析李白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起伏。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悲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千樽空对月喜(乐)(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狂↓把握诗歌的主旨。检查学生对课文背诵的掌握情况。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愤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狂全诗的感情变化:悲—→乐—→愤—→狂感情主基调:愤慨5、全诗围绕一个“酒”字,而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何而愁?此“愁”的实质是什么?一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二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三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作者因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