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掌握生字新词。2、积累语言。3、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品味文中重难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教学重点】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落实(复述、多角度阅读)【教学难点】对最后一节的理解及对文章主旨的正确把握。【教学准备】课文朗读磁带、录音机【教学方法】读、说、议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二、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的预习:训诫(jiè)迂回(yū)啜泣(chuò)纳罕(hăn)头晕目眩(yūn)颤抖(chān)<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字词积累>2、听课文录音,然后回答问题:(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2)、故事发生的时间?(3)、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4)、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5)、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6)、“我”为什么不下来?(7)、“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3、复述故事情节:(1)、复述时将全文分为两部分:①冒险。②脱险。(2)、要求:①尽量完整。②详细得当。③生动具体。(3)、在复述过程中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三、初步研讨1、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2、“我”在走下仅几米高的悬崖后,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3、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4、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四、本课小结我们这节课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并且大家进行了复述课文。在复述时,大家要注意:①尽量完整。②详细得当。③生动具体。我们刚才对课文的主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下去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五、布置作业如果当时父亲没来的话?“我”该怎么办?帮“我”想想办法吧!你遇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吗?你怎么处理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初步领悟了本文的主旨,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研读本文最精彩的部分,再进一步领会主旨。二、重点研读“脱险”部分1、集体有感情地朗读。2、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小组的分组明确、任务分配明确。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不时加以指导。)(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想想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第16自然段“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烘托我恐惧的心理,为下文写“脱险”作铺垫。)(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发?(提示:不要小看这“一小步”,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从尝试中获得成功,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起来。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才能克服困难。)(3)、“我”心理是怎样变化的?划出有关语句。(提示:“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害怕)(有了信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