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红军的战略转移教学目的基础知识目标: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意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蒋政权的反动本质。2、通过对长征史实的讲述和对“长征精神“的讨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能力训练目标1、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培养学生把握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2、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和难点:重点知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难点知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遵义会议是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本节课拟采用多媒体教学,分析长征原因时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出发,指明王明的左倾错误是造成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在讲解长征过程时,结合地图,让学生对长征的全程有个感性把握,在讲解遵义会议时,突出把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中心环节,点明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最后通过长征的学习激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扬长征精神,迎难而上。教学要点第四节红军的战略转移用心爱心专心一、历史背景1、客观原因: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2、主观原因:王明博古的“左”倾错误(1)第四次反“围剿”——胜利:(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1、长征的开始:1934.10.2、遵义会议(1)、背景:(2)、内容:(3)、意义:3、长征的胜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三军大会师4、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用心爱心专心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讲授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第一章的前三节内容,现在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第一节我们学习了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国民政府的性质是怎样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政府);第二节,我们学习了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包括哪三方面的重要内容(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第三节,我们学习了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我们知道,在日本大举入侵,中日矛盾逐渐上升的前提下,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依然执行卖国的不抵抗政策,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大举围剿,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国民政府的反动性,以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由于蒋介石集团害怕革命、仇视革命,疯狂镇压革命;再加上当时共产国际“左”倾策略导致党内的“左”倾错误的发展,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危害,造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上的新课,第四节,红军的战略转移(板书标题)。讲授新课:一、历史背景1、客观原因: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从东北到南方的福建,到处都有抗日的旗帜。各界爱国人士愤怒谴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无法继续进行。为了维护反动统治,1932年6月,蒋介石在庐山的“清剿”会议上又正式抛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对内对外基本政策。请大家看课本第20页的材料,从上述材料不难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蒋介石认为摆在国民政府面前首要的敌人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请同学回答)因此我们不难得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从表面上看蒋介石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然而以蒋介石害怕共产党革命甚于害怕日本侵华,不难看出,这是其为维护反动统治,以先“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抗日民主运动。“安内”是真,“攘外”在当时是掩人耳目而已。“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不抵抗政策”的目的和实质是一致的。2、主观原因:王明博古的“左”倾错误:(1)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请大家阅读课本20页的小字,思考以下,第四次“围剿”蒋介石采取了怎样的策略(逐次转移,各个击破)。当时,王明、博古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已掌握了中共中央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