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帮扶事迹报告坐落在县镇南郊一号的省县职业中学是一所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师进修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仔细落实科学进展观,紧紧抓住职业教育难得的历史进展机遇,秉承“一切为了同学成才与就业”的办学宗旨,把“培育一名同学、致富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作为办学目标,立足县域实际,主动转变办学理念,相继开展了“订单培育”、“零学费入学”、“同学召回制度”等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通过积极开展生产实习,走出了一条“以工助学、以工养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新路子。学校先后培训转移建筑、烹饪、家电维修、宾馆服务、电脑、机电等专业有用技术人才1087人,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一、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县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建校20多年来在不断总结积累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自年累计投资32.5万元,购进计算机20台,电子琴30架,电焊机15台及部分钳工设备,并新增了部分餐饮设备,同学实训工位增加了两倍,同学公寓床位增加了300多张;累计投资1140万元,修建了实训楼、同学公寓楼、同学餐厅,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强了办学实力,为培训工作制造了优越条件。二、广泛宣传,动员贫困青年积极参训。为了让广阔农村贫困青年充分了解党的扶贫开发政策,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学校实行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动员工作,一是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媒体进行广泛地宣传动员;二是印制招生简章、宣传手册、展板,组织广阔老师进村入户,广泛进行宣传动员;三是县、乡、(镇)各级扶贫机构逐级分解招生任务,落实招生责任;四是运用典型事例,从而产生典型带第1页共3页动效果,使党和政府的惠民、富民政策家喻户晓。由于宣传广泛,措施得力,“雨露计划”政策深受广阔农村青年的欢迎,广阔农村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培训,培训人数呈逐年上升。三、强化技能,提高培训质量。参培学员年龄差别大,社会阅历不同,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本着实际、有用、实效的原则,培训中实行三步走措施,即第一步学习基础理论、训练基本技能;第二步巩固提高、强化技能;第三步技能评比、技能考核和鉴定,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根据短期培训时间紧、培训任务重的特点,将晚自习和星期六安排在教学时间之中,保证学时足量,实训课足量。四、提高素养,增强贫困青年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针对扶贫培训工作目标性强、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学校明确提出了“法、纪、德贯穿始终,知、能、技全面提高”的教学目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法律规范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法律规范学员的学习生活,加强纪律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学员的纪律观念,培育学员的吃苦耐劳精神。针对学员结业后劳务输出的实际需要,学校专门安排了就业指导课,课程涉及外出务工的注意事项、相关的法律知识、社会常识、礼貌礼节、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等等。为提高参培学员的综合素养,学校通过组织广播体操竞赛、技能比武、才艺展示、歌咏竞赛、体育竞赛和公益劳动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参培学员在活动中受教育、增知识、长才能,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和进展。五、服务跟踪,保证就业安置。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是就业安置的前提和保障。学员进校伊始,就业安置办公室就着手制定安置计划,根据扶贫培训时间紧,安置任务大的客观现实,一是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分类整理和筛选招工信息;二是重点考察和落实安置单位,对用工单位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环境各方面进行实地考第2页共3页察,签订安置协议;三是“定单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工艺标准和实际技能达标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根据“定单”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四是履行安置协议,按期将学员送到安置单位,学员进厂后在进行必要的厂纪厂规教育和适应性训练后直接上岗;五是搞好学员安置的跟踪服务。学校先后与北京、山东、长江三角州等地数十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协助用人单位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