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右图是《带冠冕的禹》。关于禹的说法,正确的是()A.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B.禹创立了王位世袭制度C.禹创立了宗法制度D.禹创立了分封制度2.《吕氏春秋·当务》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子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大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D.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3.依据宗法制的原则,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齐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齐国国君C.卿大夫D.士4.根据下图判断以下四个结论正确的是()A.该图反映的是科举制B.该图所表现的故事发生在西周时期C.该图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D.该图反映的是分封制5.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一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__________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6.《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A.三公九卿制B.皇帝制C.分封制D.郡县制7.承德外八庙中的小布达拉宫位于承德避暑山庄的正南方,是乾隆皇帝下令仿布达拉宫建造的。门口跪立着一对石象。下面是游客对跪着的大象的评论,其中最接近事实的一项是()A.大象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只能是跪立的B.大象跪立表示对游客的欢迎C.该建筑正对着的是皇家园林避暑山庄,跪立表示对皇权的臣服D.这种设计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8.秦始皇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对于专制主义表述正确的是()A.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对地方的决策方式而言的B.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但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C.无数的大小官僚,作为中央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D.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一个是政体,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个是国家结构形式,体现君臣关系9.《汉书》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加强君权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10.关于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官职的记载,从《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图一图二A.图一: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B.图一: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C.图二: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D.图二:太尉,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11.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12.“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宋代极为流行的俗语,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宋代的哪一种社会现象()A.中央集权B.强干弱枝C.外患频仍D.文人政治13.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14.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得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A.地方的自治机构B.皇帝的秘书机构C.中央的派出机构D.朝廷的朝贡藩属15.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保障社会稳定、政治统一的重要因素。史学界普遍认为,“宋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唐朝和宋朝为维护统一局面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的共同点是()A.在边疆设立军镇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16.“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