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说课内容第二课时酶的特性S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第五章第一节。《分子与细胞》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第一个必修模块,是学习其他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基础。教材在阐述了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内容后,进入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首先展开关于酶的介绍。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一方面为理解细胞中生命活动的快速、高效进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其后一切与酶有关的细胞代谢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选修模块中“传统发酵技术”等。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生构建“细胞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这一大概念,为此安排了三个重要概念。为生成第二个重要概念“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的特定区域。”,需要理解“绝大多数酶是一类能催化生化反应的蛋白质,酶活性受到环境因素(如pH和温度等)的影响。”酶的本质和作用在第一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主要通过回忆知识总结酶的高效性。随后安排教学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酶的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及其生理意义。这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在培养第1页共6页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认识酶的特性,进而理解酶在细胞内物质和能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理解各种复杂的细胞代谢过程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树立生命观念、养成科学思维、发展科学探究。酶的应用为课后阅读资料较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为紧跟时代步伐,可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添加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其它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二、学情分析首先,通过前四章的学习,学生已对生命的物质性、细胞结构的整体性、各类细胞的多样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等内容有所了解。这为理解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提供了基础。第二,在学生已完成本节第一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学习的前提下,学生已初步理解了细胞代谢的概念、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以及关于酶本质探究的科学史。有总结什么是酶的知识基础。第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中的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和有关无机催化剂的知识。以化学知识为基础,将无机催化剂和酶这类有机催化剂进行比较,从而生成酶的三大特性。第四,以物质鉴定实验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为基础,对酶的高效性、专一性、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系列实验展开设计和分析。第五,以学生熟悉的数学函数知识为依托进行变量的有关教学,便于学生理解生物学科中的数学模型,提高学生对曲线分析和解读能力。第2页共6页第六,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已接触过与酶有关的事例,想进一步了解酶的知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能力在课前和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并总结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各项应用。三、教学条件分析本节为第二课时,需要多次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学生在本节的学习中初步正式接触生物学实验设计,故在一个课时内同时完成实验的理论设计和实验实际操作时间仓促。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本节注重对变量的分析、实验过程的设计、结果的预期、交流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实验操作需在下一个课时单独完成。据现有教学条件,充分利用课本实验,编写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动画、图文等形式呈现课内外的资料、表格、问题等。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深化拓展本节知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使学生充分理解酶的特性和酶的存在对生命活动的意义。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四、培养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树立生命观念: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①说出酶的概念。②理解酶的特性。第3页共6页2、能力目标:(树立生命观念、培养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究能力)①掌握科学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方法和基本原则。②概述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①了解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②运用酶的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