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单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单元过关检测(十五)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山西部分学校摸底)1945年9月,美、英、苏、法等国外交部长在伦敦会晤。法国主张肢解德国,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缓和一些,但是,对于肢解德国的方案却坚决反对。这表明()A.意识形态的差异起决定作用B.国家利益的分歧影响国际关系C.西欧国家希望摆脱美国控制D.美苏两国逐渐从合作走向对抗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二战后不同国家对处置德国的意见分歧大,这是基于国家利益的分歧,故选B项。国与国的关系决定于综合国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西欧国家希望摆脱美国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美苏对抗的信息,排除D项。2.(2019·山东临沂月考)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A.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B.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C.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D.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升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亚洲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并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目的是针对和牵制亚洲的共产主义势力,强化亚洲冷战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排除B项;50年代初,美苏冷战的焦点在欧洲,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信息,无法推断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升级,排除D项。3.(2018·山西大同、阳泉二模)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B.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C.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D.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1964年”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仍是世界霸主,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据材料“从北约到联合国”可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并未解体,故C项错误;据材料“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说明两极格局受到多极化趋势的冲击,故D项正确。4.(2018·邯郸重点中学联考)1945年英国工党以其标榜为“社会主义”的竞选纲领(包括国有化,增加就业,推行社会保障等)赢得大选。对这一纲领认识正确的是()A.外部有助于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本质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改良方案C.结果上解决了社会贫富分化问题D.手段上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答案D解析1945年,美苏“冷战”尚未开始,A项错误;该竞选纲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修补,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B项错误;该方案不可能彻底解决社会贫富分化的问题,C项错误;竞选纲领的内容包含了国有化、增加就业、推行社会保障等措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5.(2019·广东肇庆统测)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根本出发点()A.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B.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C.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D.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B解析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又出现“滞胀”现象,由此可知,对经济的干预和减少干预,其根本出发点都是保障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故B项正确。减少经济危机的损失不是其根本出发点,故A项错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缓解危机的措施,故C项错误;缓和社会矛盾不是根本出发点,故D项错误。6.(2019·河南洛阳期中)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为此,这些国家()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B.大力发展国营经济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D.发展新兴知识经济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