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技能到素养导向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一)疏通文意:融会贯通1.在反思中积累理解文言的经验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在词汇、语法方面都明显有别于现代汉语。一些教师习惯于“逐字逐句,字字落实”地讲授,甚至让学生熟读、记诵译文,以此扫除文言阅读障碍。对此,王荣生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作为初中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疏通《咏雪》文意应重在指导学生读懂文意,积累文言学习的方法与经验。为了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文言翻译的方法,可以采用由感性到理性的训练思路——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查阅文言词典、勾连小学学过的文言文、联系成语和古诗词、与同学讨论等方法初通大意;然后,在质疑问难和重点语句剖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留”“替”“调”“补”“删”五字诀的含义,进而在之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学以致用;最后,在学生感性认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理性反思理解文言语句的方法,在彼此勾连、古今联系的过程中实现融会贯通。2.在复述中锻炼理解文意的方法将选文的内容复述出来,能很好地检验学生对文意理解的程度。復述一般有简单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简单复述要求长文短读,将选文的主要信息概括出来即可。详细复述要求学生抓住事件六要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创造性复述则要求以选文为基础,加上复述者的创造,可以根据合理的想象在空白处添加合宜的细节,可以采用与选文不同的记叙顺序,可以选择不同的视角讲述故事——如改《咏雪》的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从谢安、胡儿或谢道韫等角度叙事。总之,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展现其对选文理解的起始水平,为进一步的指导奠定基础。(二)语言品析:咬文嚼字黄厚江主张“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倡导在阅读教学中尽量避免用图片、视频、实物干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笔者认为,咬文嚼字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应当属于黄老师所谓的“语文的方法”。《咏雪》一文虽然仅有89字,但值得玩味再三的语句却不少。可以深挖关键语句的内涵。如第一句中的“寒雪日”言简意赅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自然环境,也为下午谢道韫答案之妙埋下伏笔;“讲论文义”则点明了故事的交际语境,不是“形而下”的庸俗话题,而是贵族之家“形而上”的高雅论题,也为下文二人对答的优劣高下限定了背景。再如第二句中“欣然”足见施教者谢太傅乐此不疲的教育态度,与下文“大笑乐”遥相呼应,暗示了谢太傅对二人答案的评定立场。可以在“增删调换”中比较优劣。如“白雪纷纷何所似”若换为“雪何所似”,则索然无味,失去了“讲论文义”的韵味;若改为“雪似盐乎”“雪是否似盐”“雪似盐,抑或柳絮”——类似的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恰恰是一线教师习以为常的提问方式——则禁锢了受教者的思维;以“何”字特指设问就可以实现思考空间的开放性,同时“白雪纷纷”是以情境设喻,非常贴合“文义”的需要。王荣生教授认为:“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对文言文中精彩的“炼字炼句”处的含英咀华,能帮助学生“举三反一”,逐渐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二、思维发展与提升一些教师或出于对教学效率的误解,或习惯“立足于教”,往往偏重于文本解读的结论而忽视文本解读的过程与方法,采取“告知”的方式强调教学参考书上的“专家结论”,甚至让学生笔录下来熟读成诵。这种教学方式看似牢固快捷,其实教学效果堪忧。绘本《鱼就是鱼》里有这么一个发人深思的情节:一条鱼与一只蝌蚪从小生活在一个狭小闭塞的池塘里,蝌蚪长成青蛙,历经千山万水后回到池塘,向从未离开过的鱼讲述自己的见闻。结果随着青蛙的描述,鱼的头脑中呈现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形象。所谓“鸟”,是一条鱼长出了羽毛、翅膀和尖嘴,在水面上飞来飞去地捉蝴蝶;所谓“奶牛”,是一条大鱼长出了巨角、丰乳和蹄子;所谓“老人小孩”,不过是拄着拐杖的大鱼牵着小鱼直立行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因为青蛙所描述的形象,对青蛙而言全是直接经验,对鱼而言却都成了间接经验。直接经验越少的人,对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