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一、信息技术和体育学科融合的基本思想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体育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体育课程,应用于教学,它有利于突破体育传统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它丰富了体育教师课堂教育手段,有利于突破体育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它引导学生学习向“探究性”转变,教师教学向“研究性”转变,激发教与学主体的创造性,它促使师生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信息技术下的新课程实验和推广,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有利于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性不再局限于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得体育教师能够全面积极的发展、锻炼学生。必须明确保证学科本质不变,首先保证是一堂完整的优质课,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设计之中,在实施融合的初级阶段,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解决教材重难点,服务教学目标。二、体育学科面临的困难分析1.学科的特殊性,除了恶劣天气和体育健康理论课之外,大部分的课都需要在室外进行,在室外进行的课,就我们现在的研究和思考,还不足以支持信息技术,如果用就是形式上的;此外,及时在体育馆内上课,谈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我想作为体育学科来说也是很有难度,我们能做到最好的可能只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或者一种教学手段,是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2.现实的使用价值,首先信息技术和体育学科的深度融合,在未来发展的N年之内,不会成为主流,除了硬件设施达不到标准外,很多体育教材并不需要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体育教师依然能够通过自身的教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因为有很多技术在体育教学研究中是可以分解进行教学,将难度动作进行分解,再完整的过程是完全可以代替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大部分的教材中是可有可无的,但是不排除有个别教材在运用了信息技术之后,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教师的工作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这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探索。3.学生及教师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即使体育学科课堂教学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成功的,但是考虑到实际问题,不可能每节课都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和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应用信息技术,势必会导致技术使用生疏,出现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的现象。三、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形式1.理论课2.体育馆内的实践课3.操场上的实践课不管哪种形式的课堂都至少要有承载信息技术手段的工具,如前两种教学形式,至少需要有电子白板,根据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有选择性的使用平板电脑、互联网甚至是交互平台等工具和资源。四、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的作用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习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大的数据库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学习者不同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方位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我锻炼的方法。锻炼者与网络的相互性有利于加大锻炼者的参与程度,帮助锻炼者协作意识的形成和学会协作学习。而要达成这一目标,老师光靠教科书上的几句理论几幅插图是很难实现的,为了避免光讲不练,纸上谈兵式的教学。体育课的“教室”大多在操场,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教学模式,而后是学生自己练习,因此很多学生对体育的最大体会就是“单调”而“无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文字,丰富教学资源,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2.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观念,统一规范技术动作,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体育运动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需在一瞬间要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单杠的回环动作等;而且还是一些非常态动作。如投掷项目中,投掷的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跳远的展体,跨越式跳高摆动腿内旋下压等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