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3.1氧化还原反应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概念原理类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重点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三个课时。第1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视角,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氧化还原反应现象。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评价目标:通过对食品脱氧剂作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通过对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分析教学过程:【引入】初中时我们学过氢气还原氧化铜(2CuO+C还原氧化铁(Fe2O3+3CO2Cu+CO2)以及一氧化碳2Fe+3CO2)这两个反应。两个反应若从基本反应类型看,前者属于置换反应,后者无法归类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刑。但是我们又很明显的能看出来,这两个反应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二者都是将金属元素从氧化物中的化合态转化成了金属单质的游离态。那么如何描述它们的共同点呢?初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可以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分析:失去氧,被还原2CuO+C失去氧,被还原2Cu+CO2Fe2O3+3CO2Fe+3CO2得到氧,被氧化得到氧,被氧化两个反应中:CuO失去氧元素生成了Cu、Fe2O3失去氧生成Fe,我们说铜元素与铁元素被还原,这样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C得到氧生成CO2、CO得到氧生成CO2,我们说氢气与一氧化碳被氧化,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可以看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是一个反应的一体两面,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为氧化还原反应。1这节课我们学习氧化和还原。我们先对“氧化”咬文嚼字:“化”是变化的意思,常用的有绿化、酸化、美化、机械化......氧化——得氧的变化,物质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绿化——得绿的变化,城市被绿化。植物本来是绿的。城市绿化,一定是植物绿化了城市,而不是城市绿化了植物。醋本来是酸的。汤中加了醋而变酸,当然是醋酸化了汤,不是汤酸化了醋。所以物质被“氧化”,一定是“氧”氧化了这种物质,而不是这种物质氧化了“氧”。这种主动和被动关系应该是很清楚的。我们不妨将植物称作“绿化剂”,醋称作“酸化剂”,因此氧化反应中供氧的物质就是氧化剂。H2与O2的结合当然就是典型的H2被氧化,或者说H2发生了氧化反应:2H2+O2==2H2O。H2与CuO的置换反应也是H2被氧化,也就是“氢得了氧”CuO+H2Cu+H2OFe2O3+3CO2Fe+3CO2CO被(进一步)氧化,CO发生了氧化反应。以上反应中供氧的O2和CuOFe2O3就是氧化剂。氧只是100多种元素中的一种(当然是举足轻重的一种),大量的化学反应并没有氧元素的参与。如:2Fe+3Cl2点燃2FeCl3,我们不妨说铁被"氯化”了。2Cu+S加热Cu2S,我们不妨说铜被“硫化”了。Zn+CuBr2==ZnBr2+Cu,我们不妨说锌被“溴化”了。杂乱不是科学。科学定是系统化、逻辑化的,我们要将这些没有氧元素参与的反应也归纳到”氧化”中去,即将得氧化这种特例扩展为一般氧化。氧化应该有一个普遍的定义。[学生讨论]应该以什么共有的特征为抓手,来拓展初中的氧化的概念,使其能够兼容有氧的氧化和无氧的氧化?根据讨论,我们可以对氧化有另一个适用范围更广泛的定义:氧化——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分析初中的三个反应: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化合价降低,被还原+3+20+42CuO+C+200+42Cu+CO2Fe2O3+3CO2Fe+3CO2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化合价升高,被氧化2化合价降低,被还原+200+2CuSO4+FeCu+FeSO4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上面三个反应中,我们说化合价在反应中升高的元素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化合价在反应中降低的元素被还原,发生了还原反应。既然氧化还原反应必然伴随着化合价的升降,那么它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试着用图示表示出来。置换反应,因为必然涉及两种单质的转换,一定涉及化合价的升降,因此所有的置换反应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