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人教2003版教材-----选修1专题5《DNA和蛋白质技术》课题3的内容。课题通过尝试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能够体验从复杂体系中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了解凝胶谱法等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为今后学习运用这些技术打下基础。教材原有内容的安排为第一课时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用直观、易懂的方式讲解凝胶色谱法和电泳的基本原理,缓冲溶液的组成及作用机理,还要求学生理解并应用,而这一切略显生硬和突兀。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内容重组学生首次接触到生物学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凝胶色谱法”、“缓冲溶液”、“电泳”。而面对这些,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师单一讲述又较枯燥。所以本设计将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以实验设计的四个主要环节为主干,应用到相关技术时再具体讲解相应的原理和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宏观的科学思维,又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相应原理。由于重组教材内容,需要教师提前编好学案,学生按照学案提前做好预习。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色谱法等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理2.能力目标:尝试从血液中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实验操作的学习中,体验从复杂体系中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建立宏观的思维观。3.情感目标: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4、生物核心素养(1).搞清原理,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原理是实验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只有了解了实验仪器的原理和取材的特点,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实验的原理。正所谓“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2).分析现象,深化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教学的本质也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实验仪器,如何进行实验操作,也应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根据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凝胶色谱法的原理难点:样品的预处理五、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导入展示课件:回顾蛋白质的相关内容。此内容为预习案,教师课前有批改。学生快速核对答案,复习巩固并及时修正,为新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学习我们都了解到蛋白质有如此重要的功能,科学家更是早早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从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就标志着科学研究进入到了了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时代(简介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然而,无论是生产实践还是科学领域的研究,首先我们应该获得一定纯度的蛋白质。引出这节课的内容《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2.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3.回顾知识,为学生建立宏观思维,完成新课内容学习复习实验设计的四个主要环节:原理、取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宏观的探究思路并以此为线索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3.1.原理教师强调本节课的实验原理为:①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②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理。将在具体实验步骤涉及之处讲解。这样不但强化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印象,又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3.2取材教师设置问题:“提取血红蛋白,以什么为实验材料?”学生很容易回答出——血液。继续设问“你认为鸟类血液和哺乳动物血液,最好用哪种血液来提取血红蛋白?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哺乳动物血液。因为该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结构简单),血红蛋白含量高。确定好实验材料,请学生阅读66页教材,认识哺乳动物血液组成及血红蛋白性质。思考回答相关问题(出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师生共同完成血液成分以及血红蛋白结构的学习,为接下来的实验步骤埋下伏笔。3.3实验步骤教师以问题的方式提示:“血红蛋白在什么细胞内?红细胞的细胞外液是什么?血浆中含有什么蛋白?”引导学生总结:如果要获取血红蛋白,首先要获得纯净的红细胞,再使红细胞裂解释放血红蛋白,最后通过一系列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蛋白质。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实验步骤,教师出示幻灯片: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过程思路清晰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配任务,小组合作,解决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