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摘要: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出发,根据数学学科及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主要从数学文化底蕴及学生和教师自身出发讲述德育的渗透.高中数学;德育教学;渗透德育教学在高中教育中占首要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因为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很多数学教师都认为德育教育理应是在班会课、思想政治课和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的,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笔者认为这一看法实在片面.德育不只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师的任务,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数学教学是泥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泥土里的水分.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无时无刻都渗透着德育教学,本文从三方面入手讲述德育的渗透.揭示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渗透德育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人类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王梓坤先生总结数学的作用时说:“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第1页共7页系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概括.”以下从数学文化的三个方面阐述数学教学中潜藏的德育.1.利用数学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远大理想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一些伟大的数学成就其实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奋发的好教材,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是大有裨益的.如古代秦九韶公式、更相减损术、刘徽的极限思想、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恒原理以及“九章算术”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用来表示二项式系数排列的杨辉三角形的发现,至少要比欧洲人的帕斯卡三角早四百年.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获得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数学家吴文俊,他担任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主席,成为首个担任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主席的中国人,让国人骄傲.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励了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还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2.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数学中处处存在美,在数学中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精辟的分析^p、形象第2页共7页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诸多方面去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如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当气温为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摄氏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又如正四面体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中心,它的任何一个面都是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四心合一(外心、内心、垂心、重心),它的任何一个面都可作为底面,此时它们仍然是一个三棱锥,它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旁敲侧击,教育学生学习正四面体的随意性与适应性,将来我们无论在哪里,都要及时调整自己并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寓德育于谈笑间.还有函数的奇偶性、解析几何中的“设而不求”、互为反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中的对偶式等.教学时要及时抓住时机针对性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也能学会对数学美的鉴赏.3.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第3页共7页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补集的补集为原集,体现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观点;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让学生体验数学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