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习题及答案第1页共54页第一章绪论一、本章重点1.认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农业是人类通过土壤进行生物生产,对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利用和转换,以获取生存的手段。土壤是进行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生产资料,是植物生长的基地或介质,故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而人类以土壤为对象和场所,进行耕作、灌溉、施肥等措施管理土壤,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条件,由此可见,土壤是农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2.掌握土壤的根本概念,肥力特征及其物质组成。土壤是一个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分散的多孔体。认识土壤物质组成的复杂性和各种物质构成比例不同,对土壤肥力性状乃至植物生长,都会产生重要影响。3.了解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同自然界其他物质一样,是具有一定物质组成、结构形态、性质和功能的实体。而这个实体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并将继续不断地变化下去。另外,土壤的形成和变化与环境条件密不可分,可以说是环境塑造了土壤,而土壤的变化过程又深刻地影响着环境。二、内容提示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外表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它能为植物提供水、肥、气、热和扎根条件,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求。而那些不能生长植物,不具有肥力特征的疏松层,不能视为土壤,就像月球火星外表上的物质一样,只能称为碎屑的矿物质或形成土壤的原材料。有关对土壤肥力的认识,中外土壤学家的说法还不太统一,但均无本质的差异。比拟认同的看法是:“指土壤能经常适时地供应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土壤肥力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综合的概念,它是土壤性质的综合表达,土壤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具体说是1/8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共同构成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统一的有机整体。固相——包括颗粒状的矿物质(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有机质(含动植物残体及其分泌物、衍生物)和土壤生物(活的微动物和微生物)。矿物质一般占土壤质量的95~99%以上占土壤容积38%;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1~5%,占土壤容积12%左右;土壤生物按质量计可忽略不计但数量巨大。有机质多数以胶膜的形式包被于矿物质颗粒的外表形成有机一无数复合体形式存在。固相物质颗粒间存在着形状、大小、粗细不等的孔隙,其中充满了液体(水分)和空气。液相——指土壤水分,其中溶有离子态、分子态和胶体状的有机、无机物质。它不是纯洁水,而是一种极稀薄的溶液。气体——指土壤空气。它与大气相互连通并时常处互换的动态过程之中。其组成特点是:①02少于大气而CO2多于大气;②水气常处于近饱和状态,相对湿度>95%以上;③复原性有毒气体H2、CH4、H2S多于大气。矿物质颗粒构成土壤的根本骨架,也是土壤养分的初始来源;有机质附着矿物质颗粒的外表,如像肌肉一样;水分以水膜状态被吸附于颗粒的周围或存留于孔隙中;空气占据大孔隙中与水分同处于孔隙中并相互消长,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动。由此可见,土壤是一个物质组成复杂、多相、多分散多孔的综合体。它们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动态的、相互协调的整体,构成土壤肥力的物质根底,为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第2页共54页土壤与土地土壤是指固态地球陆地外表的疏松层,是构成土地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外表立体空间的实体,其上有大气,其下有岩层、矿藏,陆地外表有土壤、岩石、水域、植被等。因此,土地比土壤所含的内容多,范围广。土壤科学土壤是固态地球外表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它既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自然源。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的根底学科之一。土壤科学的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2/8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冲击强度和规模在不断扩大,整个世界自本世纪中叶以来一直受资源——环境——人口——粮食(REPF)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困扰。土壤作为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