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娃娃》中班教案(共7篇)第1篇:《泥娃娃》中班教案活动名称:歌曲《泥娃娃》(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学习唱这首歌曲。2、培养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兴趣。活动准备:音乐、泥娃娃图片等活动过程:1、幼儿复习歌曲《小动物在哪里》2、请幼儿听歌曲《泥娃娃》,引出小客人“泥娃娃”。3、向幼儿出示泥娃娃图片。提问: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的名字叫什么呢?应该对他们说什么?我们来学学他们的动作、表情,猜一猜他们在干什么?说什么?4、介绍歌曲《泥娃娃》,请幼儿宁静的倾听歌曲。(1)、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听了歌曲觉得怎样?觉得什么地方有趣?(2)、老师和幼儿一起随录音学唱歌曲。5、提供歌曲录音,鼓励幼儿自由表演。6、引导幼儿在集体前面进行表演活动。第2篇:《泥娃娃》中班教案设计思路: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中,孩子们对于民间艺术非常感兴趣。特殊是在绘画大阿福的过程中,他们被大阿福胖嘟嘟可爱的形象深深吸引了。因此,在本次活动中借由“大阿福”的形象开展本次活动。在日常的活动中会运用到更对涉及到简单的加减法,对幼儿来说有些困难,但纯粹的计算活动会很枯燥无味。如何让活动变得更有趣、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及解决当前急需的问题,所以我们将以给泥娃娃跳舞排队型的形式展开活动,在摆摆、写写中锻炼、提高了幼儿的计算能力。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次数字的现实意义。2、比拟、分辨泥娃娃的特征,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活动准备:泥娃娃一套、记录纸、记号笔、黑板。活动过程:一、认识泥娃娃—了解大阿福的特征关键提问:1.为什么中国人都喜欢大阿福?(大阿福造型很可爱,也有着美好的寓意,所以我们中国人都很喜欢它。)2.今天我们请来了几次大阿福朋友来我们班做客?(出示6次不同的娃娃)3.这些大阿福都长什么样呀?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结:原来大阿福的造型都不一样,有着自己的特征,有的大阿福头上有红点点,有的大阿福手里抱着东西,还有的带了手环脚环等等。二、泥娃娃表演—尝试用算式来表现队形关键提问:1.6位泥娃娃被邀请去表演舞蹈,他们要分成2次队伍,请你们要要可以怎么分?你能要出几种方法?引导幼儿依照泥娃娃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并用语言清晰的表白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分类后两队的数量。(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取出相对应的泥娃娃)2.我们学着用算式的方法来表现,中间这次“+”表现什么意思?旁边的“=”又表现什么意思呢?小结:原来在等式中这次“+”表现“和”的意思,这次“=”表现“总共,一共“的含义。3、关键提问1.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给大阿福排排队?(幼儿二次操作)2.原来用不同的算式可以表现不同的方法。三、幼儿操作——看图列式关键提问:1.师:现在请你们两次朋友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来给6次泥娃娃排队型,并用算式的形式记录下来。幼儿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2.幼儿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教师把预设的完整分类结果展示出来。小结:你们的算式有的是依照性别来分的,有的是依照有无配饰,还有的是依照服饰的不同来分的。原来你们的算式题目所表白的意思都不同。四、巩固提高关键提问:你们很能干,泥娃娃非常喜欢和你们做朋友,要和你们一起来跳舞。下次我们在小舞台表演的时候也可以试试用不同的队形来表演。第3篇:《泥娃娃》中班教案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泥娃娃》中班教案!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复习巩固团圆、搓、压的技能,初步学习分泥和连接的技能。2、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活动准备:泥、泥工板、湿抹布、已做好的、未连接在一起的泥娃娃身体的各部件(头、身体、胳膊、腿)。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老师:小朋友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就来做一次泥娃娃,娃娃是由哪几次局部组成的?幼儿议论、回答后,老师总结:娃娃有一次圆圆的头,宽宽的身体,两只细细的胳膊和两条长长的腿。2、引导幼儿学习分泥和连接的技能。老师出示泥团,示范分泥:做娃娃的时候,先要把泥分为两块,每一块再分为一大一小两块,大的分别做身体和两条腿,小的分别做头和两条胳膊。再用我们学过的团圆、搓长、压扁等本事做出圆圆的头、宽宽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