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2节密度执教戴丛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会查密度表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同种物质与体积的关系,体会利用比值不同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学会用图像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特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及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教学方法实验、归纳、讲解等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出示:用纸包裹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铜块让学生掂量哪一块是铝?哪一块是铜?2、出示:用纸包裹体积不同的一大块铝和一小块铜让学生掂量:铜比铝重的结论可靠吗?2、问题:我们平时说铜比铝重是不是有错误?说明什么呢?(质量与体积有关)那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学生体验学生再体验学生思考从生活走向物理,为过度新概念做铺垫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思考新问题的兴趣由学生体验,引入探究话题新授教学过程一、探究同种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1、提出问题:展示:大小不等的三个木块思考:同一种物体,质量与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2、猜想:质量与体积会是正比例关系吗?(引导:体积是2倍,质量会是2倍吗?)3、设计实验: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学生猜想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谈实验方案,并让学生参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参与猜想,进一步激发探究动机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4、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天平、刻度尺使用规范5、数据分析与归纳结论(1)展示3个小组(木、铝、铜)的实验数据并描点画图(2)提问:根据所得数据及描出的图像,你们能发现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吗?(指出:画图是找出规律不错的方法)(3)对每一组数据做计算,看一看m/V的值,你有什么发现?(4)活动:请一位同学在一堆物块中把铜墙铁壁和铝找出来,并谈谈是怎么知道的?二、密度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符号:ρ。3.公式:ρ=m/V。4、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5.单位:(1)国际单位:kg/m3(千克每立方米)(2)常用:g/cm3(克每立方厘米)(3)单位换算:1g/cm3=103kg/m36、查看密度表:(1)水的密度是多少?冰的密度?密度跟物态有关吗?与讨论方案优劣分组实验(4小组,1、2、3、4,组材料分别为木、铝、铁、铜)选3组实验数据较好的同学汇报学生据图像作答学生计算并回答分组实验有得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四组材料不同,让实验结论具普遍性选3个不同材料小组实验数据既保证结论的普遍性,更为引入密度概念做准备培养归纳总结能力知识迁移,降低难度前后照应,让学生知道,m/V比值反映了物质的另一个性质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2)你还有什么发现?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小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这一节课应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有那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相关要点让学生尝试概括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学生练习1、有一瓶油用掉一半,剩下的半瓶油哪些量变了,哪些量没有变?2、对于密度公式ρ=m/V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ρ与m成正比B、ρ与V成正比C、ρ与m、V都有关D、密度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在数值上等于m与V的比值即时反馈有利于了解学情板书设计一、物体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同种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例二、密度1、概念:略密度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2、公式:ρ=m/V。3、单位及换算:Kg/m3.Kg/dm3t/m3t/m31g/cm3=1Kg/dm3=t/m3=1000Kg/m3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