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五节【新教材、新课标分析】“共点力平衡”选自人教版2019年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五节,2017年版新课标对该部分内容要求有所调整:将“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生活问题”调整为“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问题”,这样调整的好处在于:降低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共点力平衡是核心知识,调整后的说法更准确。共点力平衡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第一册中及其重要承上启下作用,是连接第三章静力学和第四章牛顿定律的重要一环。同时是解决高中力学问题的基础,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是静态平衡,下节课我们还将学习动态平衡,这是“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重要体现。【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二力平衡,对于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利用上节学习过的力的合成与分解,适当的引导,很顺利地推出平衡状态和平衡条件,接受这个知识点比较容易,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讲完知识点后,以两个“科学探究”让学生更加理解该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利用平衡条件来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根据我校高一学生情况,主要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应用解题,学生在“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用两道例题(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个静止状态)讲解。【本节内容在最近几年高考的体现】(2016年全国卷Ⅱ14题)质量为m的物体用轻绳AB悬挂于天花板上。用水平向左的力F缓慢拉动绳的中点O,如图所示。用T表示绳OA段拉力的大小,在O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A.F逐渐变大,T逐渐变大B.F逐渐变大,T逐渐变小C.F逐渐变小,T逐渐变大D.F逐渐变小,T逐渐变小(2012年全国卷Ⅱ16题)如图所示,一光滑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将木板由图示位置开始绕O点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在此过程中()A.N1始终增大,N2始终增大B.N1始终减小,N2始终减小C.N1先增大后减小,N2始终减小D.N1始终减小,N2先减小后增大【设计理念】1、物理学科特点是用实验得出、验证生产生活方面的现象,而本节课特殊,不涉及实验,所以新课导入我用的是复习导入,以体现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力的合成与分解,我们学会了平行四边形定则,这节课正好将其应用到解题之中,并重点讲述正交分解法,为后面的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打下基础。2、不少同学感觉物理难,就难在学会了知识点,也不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新教材设计的很好,以两道例题构成本节课的主体,一个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个是静止状态,极具代表性,并强化新理念——强化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的关联,习题给出一个滑梯的真实场景,需要学生抽象为一个斜面的模型,注重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3、平衡状态是物理力学中重要一个模型,讲课中,培养学生“模型构建”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相互作用观,并用两道思考题,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推理。【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3.4节——力的合成与分解,我们知道了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我们也学习了一组重要的名词——矢量和标量,何为矢量?有大小有方向;何为标量?有大小无方向。初中学的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是最为简单的状态,通过预习,你应该发现,这两种状态统称为——平衡状态。那么平衡状态与受力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3.5节——共点力的平衡。首先,我们看下什么是共点力,大家请看这4张图:图甲、乙、丙、丁分别画出了重力为G的木棒在力F1和F2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这些力都位于同一平面内。根据每幅图中各个力作用线的几何关系,可以把上述四种情况的受力分成两类,你认为哪些情况属于同一类?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一、共点力平衡的条件1.共点力:指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物体的运动性质透析平衡状态(1)静止:v=0,F合=0.(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F合=03.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