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知人论世知人论世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30年代,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居无定所,衣食无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这种“悲凉”是他整个人生的感受。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秋”具有什么特点?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句话也是本文的文眼。2、作者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找出文中所描绘的五幅画,用四个字来概括每一幅画的内容)鉴赏课文提问: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北国秋——清、静、悲凉•南国秋——慢、润、淡秋景图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庭院秋景色彩——碧空,蓝朵(灰,金,灰白,黄)——冷色调情绪——清闲,寂寞景: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秋槐落蕊情:给人寂静的感觉秋蝉的残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秋蝉残声冷清悲凉寂寞秋雨话凉声音:雨——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人——缓慢,悠闲情绪:悠闲,悲凉,寂寞秋果胜景枣子树淡绿微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提问:本文的“形”、“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提问: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北国秋——清、静、悲凉•南国秋——慢、润、淡•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4、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呢?•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温和与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清淡与厚重),•鲈鱼之与大蟹(淡的对浓的),•黄犬之与骆驼(味浅对味深)。•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课外练笔•仿照下面这段话,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课外练笔•模仿句式仿写:•北国之雪比起南国的雪来,正像是白酒之与红酒,米饭之与红薯,白鲸之与海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