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的护理常规一、目的为规范诊疗护理操作及疾病护理常规,切实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二、范围全科护理人员三、概念感染性休克是指由于病原体(如细菌、真菌或病毒等)侵入人体,向血液内释放内毒素,导致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良而引起的休克。常见于严重胆道感染、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其主要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根据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分为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和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四、内容(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了解引起休克的各种原因,如有无腹痛和发热;有无因严重烧伤、损伤或感染引起的大量失血和失液;患者受伤或发病后的救治情况。2.身体状况:(1)意识和精神状态:意识是反映休克的敏感指标。若患者呈兴奋、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常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休克。(2)生命体征:①血压:是最常用的监测指标,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提示休克;②脉搏:休克早期脉率增快,且出现在血压下降之前,因而是休克的早期诊断指标;休克加重时脉细弱。临床常根据脉率/收缩压(mmHg)计算休克指数;正常值约为0.58;≧1.0提示休克;>2.0提示严重休克,估计失血量>50%;③呼吸:呼吸急促、变浅、不规则,提示病情恶化;呼吸增至30次/分以上或8次/分以下,提示病情危重;④体温:多数休克患者体温偏低,但感染性休克患者可有高热。若体温突升至40℃以上或骤降至36℃以下,提示病情危重。(3)外周循环状况:皮肤和口唇粘膜苍白、发绀、呈花斑状,四肢湿冷,提示休克。但感染性休克患者可表现为皮肤干燥潮红、手足温暖。(4)尿量:可反映肾灌流情况,也是反映组织灌流情况最佳定量指标。尿少通常是休克早期的表现;若患者尿量<25ml/h、尿比重增加,提示肾血管收缩或血容量不足;若血压正常而尿少、比重低,提示急性肾衰竭。(5)局部状况:了解患者有无骨骼、肌肉和皮肤、软组织损伤;有无局部出血及出血量;腹部损伤者有无腹膜刺激征和移动性浊音;后穹隆穿刺有无不凝血液。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患者及家属有无紧张、焦虑或恐惧、心理承受能力及对治疗和预后的认识程度,了解引起其不良情绪反应的原因。(二)护理措施1.标本采集:已知局部感染灶者,采集局部分泌物或采用穿刺抽脓等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全身脓毒血症者,在患者寒战、高热发作时采集血培养标本,以提高检出率。2.给氧:氧疗是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重要措施,可减轻酸中毒,改善组织缺氧。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末梢血液循环情况等,维持血氧浓度≧92%。3.补液护理:是纠正失血性休克的重要保证。补液的种类、量和速度是纠正休克的关键。应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快速补充平衡盐溶液,改善组织灌注。但目前认为对于存在活动性出血的患者,补液过多会稀释血液,影响机体内环境,破坏凝血机制,导致新形成的凝血块脱落,不利于止血。因此,出血未控制时,仅需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0~60mmHg即可。4.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及CVP变化,观察患者的意识、面唇色泽、肢端皮肤颜色及温度。患者意识变化可反映脑组织灌流情况,皮肤色泽、温度可反映体表灌注情况。若患者从烦躁转为平静,淡漠迟钝转为对答自如、口唇红润、肢体转暖,提示休克好转。5.维持正常体温:(1)监测体温:每4小时1次,密切观察其变化。(2)保暖:采用加盖棉被、毛毯和调节室温等措施进行保暖。切忌用热水袋、电热毯等方法提升患者体表温度,以免烫伤、皮肤血流扩张增加局部组织耗氧量而加重组织缺氧,引起重要内脏器官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3)降温:高热患者予以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用药物降温。此外,注意病室内定时通风以调节室内湿度;及时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被等,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干燥。(4)库存血的复温:失血性休克患者常需快速大量输血,但若输入低温保存的库存血易使其体温降低。故输血前(尤其冬季)应将库存血置于常温下复温后再输入。6.准确记录出入量: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时间、速度等,并详细记录24时出入水量以作为后续治疗的依据。7.动态监测尿量与尿比重:留置尿管并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