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一一..《左传》简介《左传》简介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二.文言文主要学什么?•1.以言为主,即以翻译疏通字词句子为主,熟读成颂,达到能读通读懂简易文言文。•2.以文为次,即只分析主要的人物形象。(即传主)具体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1、通假字。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3、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7、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8、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三.整体感知并分析课文•1.学生用10分钟左右时间,熟悉字词和注解。•2.大声朗读课文,读出一点语感来。•3.师生共同探究文言字词,疏通课文。•4.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无能无能为为()()也矣也矣共共()()其乏其乏困困秦伯秦伯说说(),(),与郑人盟与郑人盟夫夫()()晋晋,,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微微夫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fánzhuìquē秦军秦军氾氾()()南南若不若不阙()()秦秦夜夜缒缒()()而出而出失其所与失其所与,,不不知知(())使使杞杞()()子、子、逢逢()孙()孙戍之戍之zhìqǐpáng(一)字词注音(一)字词注音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①:“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②,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③,而天不靖晋国④,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⑤,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⑥,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①叔詹,郑国大夫。②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③离,同“罹”(lí),遭受。④靖,安定。⑤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三人。⑥侪(chái):类。(二)《左传(二)《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关内容关内容翻译翻译晋公子重耳流亡路线图公元前630年郑新郑新郑函陵氾水秦秦晋晋晋军晋军秦秦军军(三).翻译分析课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1.春秋时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2.以:因为3.贰:有贰心。数词作动词。4.于:对。无礼于晋即是于晋无礼。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5.军:驻扎。名词作动词。6.晋军(于)函陵。省略句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师:军队。之:代词,他。若:如果。使:派使:派言于郑伯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于郑伯言状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介词结构后置后置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子:古代对人的尊称。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然:然而,可是辞:辞:推辞推辞犹:犹:尚且尚且而:而:才才(烛之武)(烛之武)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