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环境保护诗词佳句1.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桂枝香》。原文:“那晓得三纲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黄,圆鸭蛋里掉桨,竹竿空长,肚里无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释义:前辈栽的树,要过几辈后才能长大成荫,后人才能乘凉。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也比喻:目前进行的工作,可能要在以后较长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效益和价值。用法提示:这句话的比喻义比较多,所以用到的地方也比较多。在公文写作中,在说到生态环境的时候: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只有从现在开始保护好环境,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生存之地。我们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其他方面,如用于退休职工大会上的发言稿或者看望老一辈工作者时,这句话可用来表示尊敬和谦虚;在强调一个项目的重要性或者一个公司的长远发展时,也可以用这句话。这句话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同小异,可以斟酌着用。2.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出处:唐·白居易《鸟》。原文:“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后一联亦作“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释义: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儿,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妈妈回来呢!希望大家换位思考,保护动物。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非常适合用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从保护动物角度切入,扩至整个生态圈。比如,“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原文:“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生物之丰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释义:索取物产有限度,使用物产有节制,才能经常充裕。比喻:做事、用物,不可过度,伤了根本。用法提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从正面告诉我们,对于自然界的物产资源,或者其他资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节制地使用,这样才能常保富足。在公文写作中,如果你想反着说也可以,那就用“取之无度,用之无节”。类似的成语还有“竭泽而渔”。这句话如果是放在段首,可以加上“则常足”;如果放在句中,则不用加。比如,古人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相对而言已显得非常丰富,但是古人“有度”“有节”的智慧,对于我们践履低碳环保、发展循环经济仍有不可忽视的意义。4.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原文:“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释义:河边的草地上草儿青绿一片,园中茂盛的柳树郁郁葱葱。形容春夏时节一派绿色的清新景象。用法提示:《古诗十九首》的神秘不仅体现在写作时间不定、作者不定,甚至连作者的性别都难以确定。就拿这首诗来说吧,男子也完全可以写出如此婉转缠绵的闺妇忧思。尤其是“柳”这个意象,因为读音近“留”,所以经常用在离别的场景之中,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描绘春夏时节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预示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果。比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此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示的意义不仅在于表达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还为构筑人类理想中的心灵家园和宜居环境提供参照。5.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原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释义: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像弥漫了整座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形容观察事物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热爱,才能有感而发。用法提示:《文心雕龙》是一部注定要青史留名的作品,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言辞优美,可谓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公文写作中,这一句可以用来表示生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