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二、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2、有感情地朗读老人用心照料海鸥的句子,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感情。三、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3、课前预习课文。教师准备:1、《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2、海鸥的叫声。3、相关图片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老人与海鸥》,请听《一个真实的故事》。(播放歌曲,谈感受)2、今天,我们继续研读发生在昆明翠湖的一个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实故事。二、回顾旧知。师出示词语:撮嘴呼唤翻飞盘旋抑扬顿挫扇动翅膀亲昵说话肃立不动啧啧称赞白色旋涡(1)读着这两组词,大家发现这两组词有什么特点吗?(2)你眼前分别出现了哪两幅画面?(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3)两个场景中,最让你们意想不到的场景是哪个?为什么?三、品读送别段,感悟海鸥情。1、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2、按顺序交流: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预设)(1)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师:此时大不一样的叫声会是什么样的?大不一样的姿势是什么样的?(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定在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3)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a、结合生活中类似场合,从人的心情理解海鸥对老人的敬仰和爱戴,就像儿女一样给老人守灵尽孝。师:一群海鸥行动如此一致,不正是流露出它们对老人的敬仰和爱戴么?就像儿女一样给老人守灵尽孝。b、学生有感情朗读。(4)、当人们最后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a、海鸥向哪里扑过来?b、为什么要朝遗像扑过来呢?为什么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呢?c、比较这里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d、让学生带着无奈、急切、焦虑的心情再来读读。e、15-17这三个自然段里两次写了海鸥飞的样子,理解“盘旋”和“旋涡”,这两个词的意思。f、根据这两段两次写到海鸥的鸣叫,设想海鸥似乎在说着什么?g、读出美丽的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师点拨:由此,你揣摩到作者是怎样将海鸥对老人的情感写具体的?(作者抓住海鸥这些意想不到的举动进行描写,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海鸥因为老人的离世而极度伤心、不舍以及为老人尽孝的情感世界,我们感动于海鸥们这份撕心裂肺的切切真情。)四、研读谈鸥段,感悟人鸥情。(一)、,假如当时同学们就在翠湖边上,看到这样的情形,脑海里会冒出什么问题?(二)、请同学们快速地小声朗读课文1—13自然段,找一找答案,抓住关键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体会。(师巡视)(三)重点交流:1、他背已经驼了……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跟海鸥相伴。(1)、抓住“三个褪色”说明老人特别简朴。(2)、抓住“步行二十余里”说明老人节俭。2、“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1)、文中海鸥吃食用了“扫”字换成“吃”字可以么?(2)、师创设情境,指名读。①听了老人唤,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谁能欢快地来读读?②听了老人唤,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谁能更欢快地来读读?③海鸥吃得心满意足,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3)、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