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比赛课说课稿《有的人》说课稿说课教师高桂青一、说教材1.地位与作用。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是当代新诗。这一课在本单元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它是承接下一单元的学习诗歌的任务。《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全诗共七节,诗中列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3.重点与难点的确定,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及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诵读诗歌,体会情感。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4.教材的处理。“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他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文章和人品有联系。所以,设计时我就利用诵读体会情感来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强化诵读,树立正面的形象理解,弱化对反面人物的举例,淡化了深刻含义的挖掘,让这首诗从情感和诵读形式上悄悄走进学生的心灵,不留痕迹地与下一单元《轻叩诗歌大门》的综合性学习衔接。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状况及对策,作为六年级学生,对现代诗歌并不陌生,面对我班的学生,我明显感觉到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还有待加强。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诗文中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以,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树立正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然后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方法。2.教学方法: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主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多形式朗读,品读,对比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2)利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形式,走进诗歌体会情感。(3)延伸拓展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课文的学习,激起他们对鲁迅的怀念和崇敬,书写怀念词既是情感的迁移,更是情感的升华。四、说教学过程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班级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程序: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范读指引,指导朗读———再读诗歌,理解内容———对比品读,体验情感———研读品悟,升华情感———课堂小结————拓展训练,从容练笔。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方面:1.重视朗读和诵读。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通过初读感知,范读指引,再读理解,品读体验,对比读揣摩几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再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并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表达能力。2.学生学得投入,学得高兴,学有收获。3.课堂以学生为体,老师为主导,为学生创造了浓厚的语文课堂氛围,搭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努力实现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