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新课堂导学案编写与流程解读第一部分导学案的编写简单认识导学案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导学案设计常见的两个误区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导学案使用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个人或者集体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被形象喻为教师课堂的施工图,学生学习的“线路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一、简单认识导学案高效课堂的课型:从高效课堂三大环节(预习、展示、反馈)上理解为: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综合课从教学的内容上理解为:复习课、讲评课等等。导学案设计基本原则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二、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四个统一统一基本程序:分派任务——个人初备——备课组集备———个人补备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综合课课型)学习目标、重难点预测、学法指导(或使用说明)、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达标测评、学(教)后记统一基本课时容量:本着一课(课文)一案的要求(每篇导学案可以分课时)。统一基本设计版式:基本使用8开正反面或一面(两篇课文合成一张)《寓言四则》导学案《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诗歌》导学案《诗五首》导学案三、导学案设计的两个常见误区忽略文本就位,导学案设计习题化缺少加工处理,导学案设计问题肤浅化四、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导学案对问题设计的质量,影响着学生全程学习的质量。“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是课堂有效、高效的前提条件,是一堂好课评价标准之一,更是我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研,我发觉,制约学生能否‘动’”、课堂能否‘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导学案探究问题的设置。(一)语文导学案问题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①问题没有探究的价值;②不围绕学习的重难点,过于冗杂;③问题设计缺少层次感,学生望而却步;④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无话可说;⑤问题不能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⑥问题的叙述语乏味。如一份《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有这样设置:合作探究: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2.什么是物候现象?这两个问题专家在课本清晰的给出了定义,书上一画,就是答案,不用探究,也没有探究的价值。如《春》七(上)导学案:学习重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合作探究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的?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部分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3.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这样的探究问题设计,不围绕重难点,没有层次感,干干巴巴语言设置,学生哪来探究的激情,这样的课堂何谈“活”呢?(二)语文导学探究问题的设计做到:“五要”1.要依据学情特点,让学生有话可说2.要围绕重点重难点,删繁就简3.要有层次感,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4.要多探究生成的新问题,培养创新意识5.要多设计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1.要依据学情特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我设计《羚羊木雕》(七上)探究问题:①感知内容:请理出课文涉及到的人物,再说说围绕“羚羊木雕”,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一件什么事。②评价人物:关于“羚羊木雕”这场矛盾冲突,你认为谁是谁非呢?请说出你的理由。③情感体验:A."我"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B.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这些问题从内容、人物、情感的角度设计,尊重学生个性体验,鼓励个性化的解读。问题不多,不难,合班级学生的学情,学生要说的、想说的很多。课堂“活”,就这样“水到渠成”了。2.要围绕重点难点,删繁就简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无论如何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难点。探究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帮助学生走出迷津。我们有教师对导学案“知识问题化”理解过于简单,把学生独学、对学就能解决的问题也都安排为“合作探究”问题。探究的问题罗列一大堆,学生望题兴叹,哪有参与的兴趣。缺少了...